立足科研 追求不懈
刘永峰,男,2010年博士毕业于我校动物科技学院,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院长。
“我校近年来科研实力、条件和成果愈见增强,说实话,我是很羡慕的。”刘永峰表示,他在招收研究生过程中,发现我校学生素质普遍较高而且踏实肯干,这一切都让他深深为母校感到自豪。
离校这些年里,他对母校的关注从未减少,经常登陆校园网了解校内新闻和动态,学校的每个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刘永峰认为,正是因为我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培养,他才能够跨专业在食品方面有所成就。也因受到我校独特教育氛围的影响,刘永峰注重培养研究生对各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他认为无论大学学习的是何专业,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在各个方面贡献力量。他希望同学们学无止境,做到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希望学校的成长日新月异。
沉下心来 方得始终
张民义,男,我校兽医77级校友,现任宝鸡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记得当年我上大学时,咱们学校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三号楼了。”张民义提到我校这些年的变化时唏嘘不已。他说,学校的变化简直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当年的生活、学习条件都很艰苦,师资力量与现在根本没法比较。这些年来,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育制度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的大学生接触现代化的知识多,知识面广,但是缺少实践,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做学问,而西农因独特的地理环境,能够让学生摒弃浮躁。”张民义的这句话传递出他对学生寄予的厚望——沉下心来学习,沉下心来做事,莫好高骛远,莫急于求成,保持一颗恒心,坚持不懈。同时,他也希望学校秉承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针,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心系西农,情延一生
齐广海,男,畜牧79级校友,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觉得一所大学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仅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多年来传承的人文环境和校风对学生多方面的塑造。”齐广海说,在校期间可能感受不到学校对自己的影响,可是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学校的文化积淀历久弥新。
齐广海对于母校一直都有难舍的情怀,尽管有地域的限制,他还是经常回学校,亲身了解学院最新动态。他觉得,经过岁月的打磨,学校如今在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和人才引进相较以前都进步很多,他对此欣喜不已。
齐广海说,评价一个学校的标准,不是有多少高楼,而是有多少名师。他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在校学习的机会,扎实地打好基础,才能做出更好的成就。他也衷心的希望学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青涩岁月后 母校情更浓
杨宏健,男,动科学院04级校友,现任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那个篮球场本来只是一片水泥地,现在建的很完善了,学生宿舍楼也新盖了很多幢”杨宏健对他眼中学校的变化一一道来。他说,西农已经深深地刻在自己心头了。
他很庆幸选择了动科这一专业,竞争小、机会多,社会大环境又好,使得他如今在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他还说,工作不同于学习,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大学生应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展交际圈。
杨宏健表示,他今后会更加努力,为母校争光,同时他也希望学校能够越来越美好。
三十载分别 熬炼学子情
陈志伟,男,我校动物医学院80级校友,现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长。
“西农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硬件的实力还是软件的配备,都远远不是当年可以想象的,无愧于一个985的高校“,陈志伟如是说。他从85年毕业至今整整三十年未曾回到母校,如今重返母校,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而陌生:记忆中的三号楼依旧挺立在五台山上,关注着一个个西农学子。不同的是,如今,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一座座崭新的学生公寓,都是以前的岁月不曾体验到的。
他说,大学四年中个,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预防禽流感。他清晰地记得,他的导师说过,流感是能影响一个宏观的大群体,甚至导致不可估料的后果。而他正好对动物模型来研究传染有极大的兴趣,亦或是上天注定,他获得了去美国研究HIV感染的名额,从此他成为了一名HIV研究者,坚持不懈数十载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陈志伟教授解惑,千万不要看轻动科动以及医专业,人与动物有着众多不可分割的联系,动医工作者正是医生的先驱、探索者。他寄语大家要注重实际技能,希望能够注重个性化的发展。最后,他祝愿母校越来越好,成为所有学子心中学习生活的殿堂。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