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迎校庆院系发展成就展】博览园:立足服务抓管理 科普育人促发展


 博览园全景


科普进校园──给学生做昆虫科普知识讲座


学生在树木园上辨认植物实践课

  2004年11月,学校正式设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博览园专职机构,后更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负责博览园五个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发展和对外开放运转,园区展览服务设施条件更趋完善,园区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博览园已成为以农业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高校博物馆建设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学校一张有特色的名片。

依托优势 建国内最大博物馆群

  博览园机构成立后,在学校的领导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落实学校的建设规划,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全面启动了展馆的装修布展设计与施工及室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建成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展品内容丰富的博物馆群,成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建设成就。

  一是历时两年,实现了博览园全面开放。2005年11月新的昆虫馆建成,2006年,新建的动物馆、植物馆、土壤馆、中国农史馆陆续对外开放,一个博物馆群在一片空地上落成。

  二是馆藏丰富度居高校之首。博览园的建设,实现了农史文物农具馆藏从无到有、动植物标本迅速得到了补充。从展馆筹建至今,通过采集、搜集、争取捐赠、开发制作等多途径多措施为陈列展览获得了一批标本、文物、展品,丰富了馆藏和展览,提升了展示水平。其中新增世界名虫(昆虫标本)3500号,征集、修复、制作动物标本展品1000余件,征集农史文物和农具展品1500余件,采集土壤标本近800余件,征集国内外木材标本400余种,发掘到一株600余年前的黄连木。

  三是多方筹资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博览园开放后,边面向校内外服务,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先后筹措资金近千万元完成了农史馆二次改造工程、游客中心建设工程、旅游星级厕所建设工程,建成了五座植物栽植大棚,改造了蝴蝶网室,实施了其他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工程,园区的陈列展示水平和服务功能更趋完善。农史馆经过二次陈列改造建设,其展示水平得到了省文物局的高度肯定。

  四是建成了种质资源丰富的树木园。2006年将学校树木园原有的近200个树种按照七个大区合理分布完成了移植。在迁建原树木园的基础上,筹措经费上百万元先后从秦巴山区、河南、安徽、山东、甘肃、宁夏等地引进树种400多种,使园区树木园树种增加到目前的99科284属600多种。目前各树种长势良好,每一种树种悬挂了介绍牌,上面标明了树种的名称、科属、特征、产地、习性等。同时,规划新建了葡萄园、中草药园、牡丹园、五谷园、南方植物温室等,配套建设了喷灌系统,实现了树木园规划科学化、种类多样化、布局系统化、景观园林化。目前树木园已成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种质资源保存基地,我校学生树木(植物)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服务教学 做农业实践教育基地

  博览园建成以来,始终围绕服务学校科研教学和面向社会开展科学普及的主旨,主动创造条件为师生科研和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在宣传学校、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平均每年免费接待入园参观学习师生上万人次(2013年已达3万人次,其中按教学计划入园开展实践教学的学生8000余人次,学生自主入园参观学习2万余人次),免费接待新生及新生家长6000余人次、成教学院干训班学员7000余人次、校友2000余人次。有100余名学生常年在园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20余名研究生在园区开展科研活动。组织开展了“博览杯”导游大赛,从全校上百名参赛选手中,筛选出了五个博物馆的首席学生兼职讲解员,一名博览园形象大使,既锻炼了学生才能,又丰富了校园文化。每年接待兄弟院校教学实习师生5000余人,其中学生处组织的生源基地学校师生500余人。配合学校和示范区管委会圆满完成了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名流的视察参观。博览园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获得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博览园被省教育厅遴选为陕西省大学生农业标准化实践教育基地。

服务社会  创农业科普旅游品牌

  博览园在全力为学校科研教学服务的同时,按照《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 》对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主动出击,面向社会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走出了一条“科普强旅游,旅游促科普”的高校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发展路子,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是发挥服务社会功能,树立了我校科普教育品牌。园区每年组织多形式“科普日”和“科技之春”以及科普夏令营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与媒体合作,在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开辟科普专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在获得中国科协资助的科普大篷车基础上,投入40万元配备了科普展品,积极实施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平均每年走进20多所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和宣传,与百所大中小学校共建科普或实践教学基地,并已成为西安市教育局确定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首选基地。每年平均接待5万余人的大中小学生入园开展科普教育学习活动,有8万名左右的成年人在这里开阔了农业科技知识视野。先后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陕西唯一的“全国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被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协会授予“科普教育突出贡献奖”,被省文物局、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授予“文物惠民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活动先进单位”,被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联合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科普教育有望成为我校面向社会服务的又一亮点和特色。

  二是以科普促宣传,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博览园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同时,实施“以科普为载体,提升学校品牌形象”的宣传方略,利用媒体报道和网络信息覆盖等展开对外宣传,取得了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而做大宣传的效果,博览园对学校的“名片”效应初见成效,社会影响逐年扩大。通过制造新闻亮点邀请媒体前来采风撰稿和拍摄制作电视节目等形式,在媒体上积极“亮相曝光”。与央视、凤凰卫视、阳光卫视和陕西地方电视台媒体合作制作专题片和新闻报道100余次,其中与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制作了《圆梦蝴蝶园》少儿节目在中央台多次播出;邀请陕西电视台制作播报了《走近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追寻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轨迹》、《蝴蝶与经济昆虫养殖》等“走近农高会”专题新闻;策划了多种形式的媒体记者入园采风摄影、蝴蝶文化季、放飞万只蝴蝶迎奥运火炬等系列活动。在《陕西日报》、《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等20多家媒体刊载新闻报道数百次。陕西日报刊发的《高校博物馆园区建设的旗帜——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文物报刊发的《走出“象牙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博览园”的启示》、中国旅游报刊发的《教授团队打造的农业科普景区新典范》、三秦都市报刊发的《高校博物馆:在寂寞中“突围”》等报道,多角度宣传了博览园及我校。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中搜索“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词条排列在第一,搜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能搜索到相关我校博览园网页信息10万余条。

  三是建立了“以科普旅游促发展”的运转模式。近十年来,园区坚持规范化服务管理,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坚持每天面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游客服务,挖掘对外接待潜力,通过门票和纪念品经营收入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园区以规范的管理和较强的接待保障能力,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高校创建的第二家国家4A级景区。先后两次被省旅游局评为“创佳评差”先进单位,两次被授予“游客满意单位”称号。博览园积极倡导内为学校科研教学服务,外向社会开展科普旅游活动的发展路子,被媒体誉为“高校博物馆建设的一面旗帜”。博览园灵活多样的宣传路子和服务经验,已经成为许多行业博物馆和高校同行学习的典范。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