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上合农业 西农担当】(4)俄语:从课程到专业背后的故事

2月10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校申请的“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和“智慧农业”“俄语”获批招生。

这个消息以《我校新增3个本科专业》为题在学校新闻网上作了报道,师生阅读量超过了6300次,着实成为喜讯。

这三个新增专业中,“俄语”显得很特别。我校为何要开办这个外语专业?俄语教学在我国和我校的情况如何?我校开办这个专业将有什么特色?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走访了一些教师,从中看到了俄语背后的国家战略变化和我校的使命担当。

因服务国家战略开设俄语专业

有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开设俄语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73所,其中农林院校有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5所,而陕西有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

“开设俄语专业,是我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题中之意。”副校长陈玉林说,我校虽然是俄语专业教育的后来者,但在整个西北地区,我校却是第一个开设俄语专业的“双一流”农业高校。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以今天的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通向地中海各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校正处在新时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上。

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和我国西北地区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带,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动植物适应性非常相似,农业发展有着相同的科技需求,农业合作大有可为。2016年,我校倡导建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声召唤,群起响应。到去年10月底,联盟共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的90家单位。

迎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春风,我校组织科技专家踏出国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高校联合建立了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以朱玉春教授为主任的中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研究中心、魏凤教授为主任的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也先后成立。

2019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国家新使命又一次落在了我校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肩上。

“俄语专业开办得很及时。”农学院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研究员介绍,俄语是上合组织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在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新理念下,就需要更多懂俄语的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

近几年,张正茂研究员多次往返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铺路架桥,现在担任哈萨克斯坦科克舍套示范园的首席专家,被誉为国际交流的“农科使者”。

我校俄语教学从未中断

一个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往往与该国的外交、经贸、科技等发展战略密切联系,我国的俄语教学也是如此。从1708 年开设俄罗斯文馆算起,我国俄语教学至今已走过了313年的历程。我校俄语教学虽然只是其沧海一粟,但俄语课程从建校之初设立,至今没有断线。学校《史稿》中记载,“国立西北农学院设有8门共同课”,其中的外文语种里就有俄语。

据校友们回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校学生人数少,外语课作为基础选修课,通常就是一个语种一个老师,而负责俄语教学的是董建平教授,他曾被推选为学校应变委员会委员和院务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我校掀起俄语学习高潮并按照苏联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外语教研组,全院教师突击学习俄语,外语课程全部开设俄语课。1950年,蒋咏秋先生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毕业,携夫人来到我校水利系工作。他到西北工学院参加俄语突击班学习,带头使用苏联教材。

1957年,从原哈尔滨外语学院一次分进来9名俄语教师到我校工作,现年87岁的王树江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介绍,当时的外语教研组26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从事俄语教学,“俄语课成为必修课,我给林学、水建等多个系的学生上课,一周3节课。”

六十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我校俄语教学虽然急剧萎缩,但对东北、新疆等地俄语语种学生的教学仍然正常进行,因此也为学校后来开展的“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培养了一批俄语人才,魏凤、朱玉春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至今,每年的全国大学生外语四六级考试中,我校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俄语考试。

农学院博士生王丹萌去年就报考了俄语四级考试,因为所做的“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潜力和农业贸易优势研究”,她曾在2019年8月至10月赴哈萨克斯坦调研,通过翻译软件与当地科技人员交流并获取信息,让她感觉很吃力,返校后就参加了学校开设的俄语培训课。“学好俄语很重要。”王丹萌说,在“一带一路”上我们要走得更远,对等交流的能力必须得跟上。

“风好正扬帆,我们有条件、有基础办好俄语专业。”得知俄语专业申报成功,王树江教授激动不已。他说,从课程到专业,西农外语教学实现了历史性飞越,也期待着外语系升级为外语学院,更好地服务学校事业发展。

西农俄语专业以融合为特色

“我们的俄语专业不只是培养翻译。”外语系相关负责人强调,学校申报的俄语专业没有走传统语言类的道路,是在新农科的背景下,构建通识农业外语,实现“农语”融合,培养既懂俄语又掌握农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俄语人才。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孙庭相、贾探民、杜双田以及从事俄语教学的部分教师,被学校派往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与该国农科院生态经济研究所进行科技合作。三年多的经历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国际合作仅有语言或者专业技术都不行,必须拥有专业+语言的复合本领。

“同一个语种下,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交流都会吃力,更何况国际交流。”农学院韩新辉教授从中学到大学都学习俄语,还曾在莫斯科大学做过两年访问学者,她认为我校的俄语专业应该走农科专业与俄语的融合之路。

为本硕贯通、跨学科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为培养不同类型的国际农业人才提供语言支撑,为学校丝路联盟及上合组织机构建设提供语言支撑,这就是我校俄语专业的规划目标。

据了解,我校俄语专业今年秋季计划招生30-60人,目前俄语师资队伍正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壮大中:从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毕业的2名博士已通过面试,多位外籍专业教师正在联系招聘中,多位上合机构兼职教师也正在考察中,现有的俄语师资近70%为博士。

而为了扩大俄语人才培养,我校从2019年起,不仅设立“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还争取到国家留学基金委中俄数字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合作和“丝绸之路”作物生产国际化人才两个培养项目。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康继乐介绍,“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已招收两届研究生67人,涉及农学、经管、水建、园艺、动科五个学院,学校给该项目研究生安排一年的俄语强化学习,规划了3个月的丝路沿线国家实习,毕业之后还将向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的成员单位推荐就业。

“我们牵头组织中俄人文交流项目,还将面向全校开设俄语辅修专业。”陈玉林说,最近几年,学校国际化发展大踏步迈进,而开办俄语专业是学校落实“12345”发展思路、创建“一带一路”建设标杆的又一个有力举措。

我校俄语专业,未来可期。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