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副总理来院视察
葡萄酒学院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学院2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葡萄酒学院于1994年4月20日成立,是亚洲第一所专门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推广,培养葡萄与葡萄酒生产、营销、管理及科研推广高级专业人才的学院,创建了以葡萄研究为基础、葡萄酒研究为核心、葡萄酒工程研究为手段、葡萄酒市场研究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保障的我国葡萄与葡萄酒学科理论体系,被行业誉为“人才的摇篮、技术的源泉、产业的支点”。
人才的摇篮
我校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的科教人员有30多名,在全国该领域研究力量最强,构建了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成为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队伍的支撑,有力推动了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现代农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陕西省“3511”3人;拥有国家级“葡萄酒学”教学团队、陕西省“葡萄学”教学团队,“葡萄酒工艺学”“葡萄酒品尝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和国家级“三好”学生。
学院与国内外著名的葡萄与葡萄酒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友好紧密的合作关系。学院与世界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联合于每年4月20日-23日主办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院建立的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为师生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学院在法国波尔多建立有两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学院以出国(境)培训项目、横向项目等经费为支撑,先后派出9位教职工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西班牙拉里奥哈大学、法国蒙彼利埃 SupAgro学院以及意大利葡萄酒企业执行出国(境)培训项目。学院72.6%的教师有在国外一年以上访问研究或短期进修经历。多名博士研究生赴法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同时,学院先后接收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7位留学生来院访学,多次接受OIV硕士班学员来学院进行访问交流。
学院具备学士、硕士、博士等学历教育和博士后研究条件,并设立有留学法国侍酒师职业证书班、英国WSET证书班、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两年制技能班、葡萄酒函授本科班、葡萄酒工程硕士班及短期进修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提出并建立了以葡萄学为基础、以葡萄酒学为核心、以葡萄酒工程为手段、以葡萄酒市场为导向的具有鲜明学科交叉优势的科技创新体系及复合型知识体系;构建了课程实验、园田技能、模拟工业化、工程训练及社会实践5个层次为支撑的能力培养机制。
从1985年创办专业初期的1个专科班,发展到现在拥有在校学生590人,其中,本科生484名、硕士研究生71名,博士研究生35名,具备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培养条件的学院。学院向行业输送本、专科学生2000余名,输送博士、硕士毕业生300余名。我国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研究的研究生超过半数由我校培养。2010年到2012年公开的学位论文数据显示,由我校毕业的与葡萄与葡萄酒研究相关的博士研究生人数分别占全国相关高校的比例为50%、66.7%、100%;毕业硕士研究生人数分别占全国相关高校的比例为54.9%、57.1%、61.9 %。
技术的源泉
葡萄酒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和技术研发实力,多项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出版《中国葡萄酒》等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700余篇,多篇被SCI、EI检索收录。培育出优质抗病酿酒葡萄新品种爱格丽、媚丽并引育优质早熟酿酒葡萄嘉年华。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外观设计专利15件。
葡萄酒学院始终引导着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方向,直接促进了我国第一个葡萄酒国家标准的产生,创立了我国葡萄气候区划新指标体系和葡萄酒地理标志及其保护体系,构建并推广了“从土地到餐桌”的葡萄酒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对我国各地气候因子的研究,创立了基于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以“无霜期和干燥度”为核心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规划了我国酿酒葡萄种植的四区十二亚区,潜在面积12亿亩,且以非耕地为主;完成了品种及酒种区域化。该成果引导了产业向新疆、宁夏、甘肃、陕西和西南高山区等优质产区延伸,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根据我国气候条件下的葡萄树体生长发育规律和修剪反应研究,提出了 “最小化修剪”的库源关系调控理论,创立了“爬地龙”栽培新模式,是我国葡萄埋土防寒区栽培模式的重大革新,奠定了葡萄园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成果已在葡萄酒主产区推广26万亩,占我国酿酒葡萄总面积的22%。
创立了基于我国酿酒葡萄原料特性的、以原料“成熟度”为基础、以“浸渍”技术为核心的各类葡萄酒发酵复合工艺技术体系;从各产区收集筛选葡萄酒乳酸菌菌株210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酒酒球菌”资源库,研制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菌株SD-2a活性干粉,解决了我国葡萄酒酸度过高的难题,奠定了生产优质葡萄酒的基础;研究了我国葡萄酒的成熟机制,建立了独特的陈酿工艺体系。
创立了国产葡萄酒酚类和香气物质的产地指纹图谱库,可准确甄别葡萄酒的原产地,实现了对地理标志葡萄酒和产区的有效保护;制订了我国第一套葡萄酒农残、重金属、生物胺及氨基甲酸乙酯等内控标准;开发了葡萄酒全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我国葡萄酒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产业的支点
葡萄酒产业是以种植和加工为基础、产业关联度高的复合型产业,其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近1000万亩,位列世界第四位;年产葡萄9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西北地区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光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是生产优质鲜食葡萄及优质葡萄酒原料最佳生态区。随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与葡萄酒产区之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对于充分发挥西北地区最佳生态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重要意义。葡萄与葡萄酒学科是国家批准的唯一一个交叉性学科,特色明显,内容涉及农学、食品、机械工程和管理等,与我校园艺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密切相关,在产学研结合、服务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方面特色明显。
根据研究需要和产业需求,葡萄酒学院在全国主要葡萄与葡萄酒产区及生产企业建立了研发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二十多个。搭建了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平台,服务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我国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及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甘肃河西走廊等非耕地发展酿酒葡萄43万亩,年产酿酒葡萄34.4万吨,年产值17.2亿元,显著地增加了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农民的收入。近三年累计生产葡萄酒24.5万吨,新增岗位16000个,新增产值24.245亿元,新增企业利润6.18亿元,产品在国际葡萄酒大赛中获得金奖12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形成了我国葡萄酒产业集群,加速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