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校以来,我校学生工作坚持立德树人,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五年来,我校普通理工在全国录取分平均高出一本线分数在逐年上升, 2013年高出一本线42.7分。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0%以上,考研率稳定在35%以上。
加强学工队伍建设 创新思政教育工作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我校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为各学院配备了专、兼职辅导员,为每个班级配备了兼职班主任。
学校通过工作沙龙、业务培训、社会考察、技能竞赛、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年度考核、优秀辅导员评选、年度优秀班主任评选等途径,有效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大力提升学工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每年对在岗辅导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先后选派18名学工干部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参加学生事务国际研讨班培训学习。由辅导员作为讲师团队主力,举办80余期8T11知行论坛,就学生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各类问题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开创研究型思想教育模式。
2006年起,在全校范围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活动,设计了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学生工作约谈记录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不少于1次的面对面的交流,建立约谈档案。各学院结合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面对面”工作的形式,使面对面工作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拓展至普通学生之间、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干部之间、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及学院领导之间的有效沟通,取得了较好效果。在“面对面”约谈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建立了“大学生成长导航”网络教育平台,先后有5万人次的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与全体辅导员进行交流,辅导员回复学生各类问题10000余个。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在全校学生班级中开展“优良学风示范班建设”,示范班的学生平均成绩、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出国攻读学位等方面的表现明显好于普通班级。针对新生进入大学很难及时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引导大一新生在无课期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体上自习,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班风。
为有效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我校学科及专业特点,设计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样本,主要涵盖了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技能发展、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合理规划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学业生涯规划书的制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能力和学习效率。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学校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等10余个文件,切实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和教育管理工作。在争取不断提高国家奖、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资助力度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拓宽社会奖学金资助渠道,每年发放的社会奖助学金资助金额由1999年的不足100万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521.2万元。学校每年还设立150万元勤工助学专项资金、100万元临时困难专项补助和5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学费减免工作。目前,学校形成了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各类社会奖助学金、专业奖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爱心基金、专项和临时困难补助、贫困生年节慰问补助等构成的“奖助贷补减”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资助体系。2013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3657.9万元,共有9649余人次得到资助。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心理咨询中心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心灵之约”、“心声之路”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了心理问题学生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干预机制。
强化校园文化育人 不断提升学生素质
学校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学生素质,确保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
一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报告会。广泛邀请众多校内外著名学者、知名人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报告会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15年来,李肇星、张召忠、于丹、李开复、王立群等知名人士先后来校作报告,素质教育讲座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二是组织开展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坚持每年举办“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和“金秋科技文化艺术节”;坚持从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歌舞剧院等聘请十余名知名艺术家担任乐团艺术总监和指导教师,每周为乐团学生授课培训;邀请国家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满天星交响乐团等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校园文化艺术品位有力提升。
三是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大力开展暑期“三下乡”、院村挂钩、村主任助理、“田园使者”、WWF秦岭青年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索学分制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模式,形成“百、千、万”社会实践活动格局。
四是大力开展创新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竞赛为龙头,大力组织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先后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238项,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317人次,获挑战杯省级以上奖励145,国家奖励39项。
狠抓就业民生工程 力推学生充分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和就业层次已经作为检验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使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0%以上,考研率稳定在35%以上。
一是校院主要领导抓就业的责任落到实处。学校不断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在全校层面设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在院系层面设立以“书记、院长”为组长的“一把手、双组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把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落到实处;推行目标管理,把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各院系年度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制定激励政策调动全校教师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形成了“校领导统筹全局,就业指导中心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学院逐层落实”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全员工程”。
二是瞄准社会人才的需求优化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依托传统的生命科学与动植物生产、资源环境与生态修复、食品科学与安全、农业工程与现代制造以及经济管理与社会工作等优势学科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特色人才,适应市场和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培育 “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上狠下功夫,为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打牢坚实基础。
三是队伍和设施建设给就业工作提供有效保障。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形成合计80余人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设立200余万元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形成了信息发布、咨询指导、宣讲展示、笔试面试、手续办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运用移动通讯、校园网、QQ群、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组织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信息发布,实现了就业信息服务全覆盖。
四是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导航。学校按照学生需求制定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要基础,学院(系、部)以讲座和大学堂为重要载体,班主任和导师以个体咨询为日常途径的“三级”就业指导模式,将课程教育、专题辅导与日常指导互相融合,使就业指导工作覆盖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阶段。
五是培育校内外就业市场拓展毕业生择业空间。学校牵头发起组建的全国农林水高校就业协作会暨就业联盟在和陕部属高校就业联盟,有效发挥了就业推介载体的作用,先后举办6次农林水协作会议、8次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和8次农林水高校就业工作论坛,参会单位共计1600余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布局,开创集成式市场开拓模式,先后邀请江苏、浙江、等45个省市人社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组团来校招聘近百次。结合学生就业需求,年均邀请800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年均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有近70%以上的毕业生在各类校园招聘会上找到了满意的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六是以正确价值导向促进基层就业。学校大力宣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等国家项目和艰苦地区工作,到西部省区支边、支教、支农、扶贫,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志愿服务基层的毕业生给予崇高荣誉和奖励,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