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巡礼】我校园艺学科发展回望

高科技铸就瓜甜、果香、菜绿
——我校园艺学科发展回望

  我校园艺学科始于1934年,由著名园艺学家郭厚庵、吴耕民教授创建,后在章守玉、谌克终、章文才、陈锡鑫、路光明、原芜洲、吕忠恕、孙云蔚、贺普超、李嘉瑞、付润民、谭其猛、林兴、陆帼一、李洪元、王鸣、柯桂兰等众多老一代园艺学者的带领下,园艺学科逐步发展壮大。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学校任教的吴耕民、章守玉、谌克终三位教授,被认为是我国蔬菜、花卉、果树学的三大宗师。
 

  经过80年的发展,我校园艺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园艺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品质调控、园艺产品采后生物学与物流、设施园艺与高效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有以王乔春教授为带头人的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和茎尖超低温脱毒研究团队,以巩振辉教授为带头人的蔬菜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创新团队,以马锋旺教授为带头人的果树逆境生理及抗性改良团队,以程智慧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蔬菜栽培生理生态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以张鲁刚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蔬菜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等。

扑鼻飘香的“果盘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校王鸣教授为赶超并战胜西瓜进口品种,将常规育种与多种现代育种技术结合,经过十余年探索,育成了具有丰产、优质、抗病、耐重茬、耐贮运及适应性特强等优点的著名西瓜品种“西农8号”,成功解决了多年困扰广大瓜农的“连茬碍害”难题。现已在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大面积推广,品质明显优于进口品种,创下增收经济效益70亿元以上的记录。选育“西农8号”所采用的“西瓜一代杂种育种方法”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以及我国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该成果于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校从事苹果生物学研究力量强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原芜洲、崔绍良、付润民、黄智敏等三代果树专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选育成了晚熟、耐贮苹果品种“秦冠”。该品种在20世纪80年代因其结果早,丰产稳产、质优耐贮、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而名扬海内外,先后在全国27个省(市)推广栽培,实现年增纯收入5亿元以上,并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引进栽培,是我国目前自育果树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品种,该品种曾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近年来针对我国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韩明玉、马锋旺、赵政阳、李丙智等专家开展苹果资源评价与利用、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果实品质形成和抗逆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

  在继承老一辈专家教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新一代的中青年果树学科技工作者刻苦钻研,继续在果树育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20世纪90年代培育的“秦光”系列油桃、“秋水晶”梨、“秦艳”苹果以及引进推广的“皇家嘎拉”苹果等新品种,在全国各地被广大果农纷纷引种,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外,在2004年陕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9个省级林木良种中,“秦捷”桃、“红明星”黄桃、 “秦玉”杏、“秦红佳”樱桃、“浓美”扁桃都榜上有名。

  在甜瓜方面,杜军志研究员将甜瓜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以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作为工作重点,现已初步选育了哈密瓜系列、早熟厚皮系列及薄皮系列等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甜瓜新品系21个。选育的白皮红肉厚皮甜瓜新品种“千玉1号”,经过近几年抓合作社和科技大户示范推广,年栽培面积达1万亩以上,已成为陕西省温室吊蔓栽培的主栽品种。选育的早熟优质厚皮甜瓜新品种“西农早蜜1号”,在我省阎良、富平、蒲城、大荔等甜瓜主产区年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已成为陕西省早春茬大棚甜瓜的主栽品种。

  在猕猴桃方面,我校组织20多名专家,针对眉县猕猴桃产业存在的品种落后、使用膨大剂、早采生卖、树负荷重等生产实际问题,刘占德等专家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从品种改良、充分授粉、科学施肥、适时采收、标准架型、合理负载等关键技术环节入手,真正让科技走进了农村,走近了农民,为农民打造了一份发家致富的光明产业。目前,眉县猕猴桃总面积达到27万亩,涉及8个镇,121个村,5.5万个农户,迅速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拉动该县消费经济20亿元。

  葡萄方面,以王跃进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葡萄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目前,主要在中国野生葡萄抗白粉病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无核葡萄胚挽救技术体系建立及抗病无核葡萄新品系培育,欧洲葡萄品种转中国野生葡萄抗病基因等方面进行研究。20多年来,先后系统地进行了中国野生葡萄资源抗主要真菌病害的研究,筛选出了一批抗病的野生葡萄种和株系,获得了一批中国野生葡萄×欧洲葡萄的F1优系。

  樱桃根癌病一直是广大樱桃种植户十分头疼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樱桃的品质和樱桃树的寿命。为了克服根癌病,蔡宇良教授经过10多年的精心研究选育出了樱桃新品种“短枝艳阳”“吉美”,平均亩产在1500公斤以上。现在,“短枝艳阳”“吉美”樱桃品种不仅在陕西种植,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安徽、云南、四川、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地也深受欢迎,省内外种植面积已超过5万亩。

丰富多彩的“菜篮子”

  20世纪80年代初,由林兴和崔鸿文两位教授育成的“西农58号”黄瓜,是当时国内最早育成的抗黄瓜枯萎病、霜霉病等多抗性春秋两用型黄瓜优良品种,而且该品种耐热、生育期长、丰产,一般亩产为6000-8000公斤,最高亩产可实现10000公斤。在此基础上,崔鸿文教授继续向新的高峰攀登,陆续培育出了农城1—8号系列黄瓜,特别是“农城3号”、“农城8号”黄瓜新品种,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

  20世纪90年代后,柯桂兰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成功育成了具有优质、多抗、丰产的秦白系列大白菜品种,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大奖励。截至目前,秦白系列大白菜每年种植面积占陕西省大白菜主产区总面积85%以上,并已推广到桂、豫、川、黔、新、甘、湘等全国26个省(区),累计面积达78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2.5亿元。

  在线辣椒育种与推广示范方面,庄灿然研究员贡献突出,在农民群众中享有“辣椒大王”的美誉。他主持选育的外贸辣椒新品种“8812”,曾在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品种具有抗病害、香味浓、口感好等优良特性,平均亩产干椒300公斤,最高可达400公斤,出口成品率达90%以上。在此基础上,庄灿然研究员又用抗病能力强的突变品系“黑红椒”和“8812”杂交,成功育成了国内外著名的优质线辣椒新品种“8819”,使陕西省的制干辣椒综合排名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年出口量占到全国近一半。
 

  2006年起,张恩慧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陕西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建立与资源创制”项目。经过潜心研究和艰苦攻关,团队破解了甘蓝小孢子培养中难于出胚的世界性难题,创建了“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首次发现一种特殊的苯基脲衍生物作为小孢子培养基添加物,对解决甘蓝小孢子培养“双低”问题最为有效。 “春优50”、“春优55”等一批甘蓝杂种一代品种,性状高度一致,杂种优势显著,标志着甘蓝育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提高我国甘蓝育种效率及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园艺产品采后方面,以饶景萍教授为代表的团队对果品、蔬菜、花卉等产品采后生理及品质变化规律、特点及其控制技术、贮藏保鲜工艺、商品化处理技术、果蔬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对苹果虎皮病、梨黑皮病、桃、柿、黄瓜、青椒、番茄冷害等生产中难以控制的生理病害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极大解决了商业贮藏中的关键问题。

设施园艺改变传统蔬菜种植

  “菜篮子工程”事关百姓每一天的生活,更和农民的收入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我校一贯重视用农业科技,编好百姓的菜篮子,充实农民的钱袋子。

  2003年,我校创建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邹志荣教授的带领下,该学科在西北型日光温室优化结构设计软件,日光温室集雨节灌技术,温室黄瓜、番茄和辣椒三种作物节水灌溉量化管理指标,西部地区沙化地带无害化种植技术等方面都有创新,其中日光温室集雨节灌技术、西部地区沙化地带无害化种植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9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把设施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在全省实施百万亩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邹志荣作为首席专家组织15名科技人员挑起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重担,在陕北、关中、陕南35个县,开展设施蔬菜、花卉、果树、瓜类的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从1999年项目实施至2002年底,全省设施农业面积由27.9万亩增加到103.89万亩,新增75.99万亩;全省农民通过该产业人均收入达342.86元,14个示范县农民人均收入达820元。此后,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现已辐射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地,2006年陕西和西北地区其他省区发展大棚蔬菜已达300万亩,产生效益45亿元左右,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飘香的茶业

  陕南是我国最北缘的优质茶区之一,具有发展茶叶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是有机茶叶生产的理想之地,但单产低,品牌多、名牌少,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程度低,长期制约着陕南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帮助地方解决陕南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我校组建了以肖斌、余有本为首集科研开发、茶园管理、茶叶加工于一体的专家团队,组装集成各生产环节先进实用技术,制定了有机绿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示范推广了茶叶优质栽培管理、适时采摘、精制加工等规范化技术和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技术,与有关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研制开发了农科大仙毫有机绿茶产品及系列新产品。

  农业丰,百姓安。我校园艺学科将继续发挥科研优势,瞄准园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抗逆机理和逆境品质调控技术、园艺产品采后生物学与物流等国际前沿研究,围绕满足我国园艺产业发展对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需求,提高园艺作物生产和消费质量及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等核心问题,用科技的力量编织“菜篮子”,用科技力量的大手笔充实“果盘子”。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