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校以来,经济管理学院不断突破陈规与惯性思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深化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采取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来引领学科建设,带动全院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壮大优化
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实施“差异化管理、个性化发展”的人员分类管理。专任教师规模由2005年的72人增加至2019年的125人,15年间总数增加了53人。同时,博士学位获得者从2005年的21人增加至2019年的105人,教授从2005年的16人增加至2019年的32人。目前学院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3个。教师队伍总体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人才结构趋于优化。
合校以来,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科学研究总体水平已跻身国内同类大学前列,在若干学科方向已获取多项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院每年获批国家级项目数量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近5年,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1项,显著高于学校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平均资助水平;5年间共发表SCI/SSCI/EI三大检索论文179篇,发表CSSCI论文484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
本科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7%
经过专业优化调整,2012 年起至今,学院本科专业固定为9个,分别为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为省级名牌专业,是国家级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及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经济学为校级名牌专业。
学院确立“科教融合、学术育人”思想,实施“三”早进、“三”开放、“三”结合的具体措施,注重以学科竞赛促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每年定期举办全英文本科生国际创业课程培训。实施共享授课模式,邀请多名校友和企业家、银行家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奋斗精神。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田野调研“大实践”活动、“百村千户”调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与运用。据统计,97.27%的企业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表示满意,100%的事业单位或高校对学院毕业生表示整体满意。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制定了一整套从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论文选题预审与开题论证、学术交流与实践训练、中期考核与分流淘汰、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盲审等各项环节的制度体系,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学院注重学科平台建设,从“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国际化视野”等角度系统培养研究生逻辑分析能力、学术创新持续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成从“学术育人”向“立德树人”、“科教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转型。
近5年,研究生共发表三大检索论文93篇,每年都超额完成当年目标任务书指标;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19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获奖38项、每年累计90余名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或做学术报告。
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合校以来,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在完善现有合作交流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着力推动在3个月以上学生国际访学项目、与国际知名期刊合办国际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其次,持续开展每周五下午“一周一师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主动邀请自己所熟知领域的专家学者来院交流,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根据学科领域组建学术交流团队,互通学术经验。
学院注重校地企深度合作,鼓励师资团队带队解决行业或者乡村发展难点问题,如罗剑朝教授团队助力杨凌农商行开展国家金融支农创新,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得到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批示;余劲教授团队提出的土地流转、农村减贫等方案,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李录堂教授团队提出的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实验方案,在实践中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已经在蓝田、西安等地陆续开展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