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往事】(5)沿着先生走过的路走一遍

——山仑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点滴体会

沿着先生走过的路走一遍
——山仑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点滴体会

机缘巧合,2016年参加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山仑院士资料的采集工作,历时三年,将山仑院士一生学术成长过程完整再现,更是深切感受到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孜孜以求的成就。

微信图片_20200615170834.jpg

山先生的认真态度给予我们信心

记得第一次去山先生家中采集资料时,他事先做了充足准备。亲自把找好标注名称的资料一袋袋递给我们,又将袋子里面的内容强调了一番。这些精心收集并存放有序的手稿、专著、论文等,让采集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

山先生做事严谨认真,对人态度和蔼热情。虽然已80多岁高龄,还常来我们办公室,要么提醒“你们看资料时间长了要休息一会”,要么询问“还缺什么资料就来找我,我这有的都会给你们”,这让我们特别感动。对于我们无法准确标注时间地点的照片,山先生接连几天来办公室,非常用心地和我们一起编辑。还有一次,我想找一些有关他传记方面的资料,山先生知道后和蔼地说,你们要找的内容多,资料也多,难度一定很大,不如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培训讲义》借给他。他说:“让我看看你们都需要什么资料,我可以帮着找,这样你们少费一点时间。”在认真细致阅读培训讲义和重点勾画内容后,山先生按照要求给我们送来了众多的网络报导、学术评价、报刊杂志及信件等方面资料,大大加快了我们的工作速度和效率。

山先生的博大宽厚给予我们爱心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山先生是一个对事业、对同事、对学生有着博大与宽厚爱心的人。尤其对青年一代,山先生寄予无限希望,勉励学生要好好读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争做国家有用的科技人才。

在河南大学兼职时,山先生拿出20万元在学校设立了“山仑院士助学金”,每年奖励学习成绩优秀、家庭困难的学生。2013年获“山仑院士助学金” 的康慧茹同学家有六口人,妈妈没有固定工作,父亲患重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许多外债,获得资助后在给山先生的信中表示,助学金减缓了家里的负担,让她安心学习,更领悟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表示要将这份爱延续下去。

从邓西平、黄占斌这些20世纪80年代初跟随山先生的首批研究生到后来的几十名硕士和博士,都得到他的辛勤培育和悉心浇灌,才有了后来科研路上的鲜花怒放。

爱学生如自己的子女,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从一篇篇饱含感情的信件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山先生的赤诚之爱,也激励着我们更加精心做好资料采集工作,将山先生博大、宽厚、赤诚的爱,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山先生的坚韧意志给予我们恒心

山先生从小就立志干一番事业,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实现着他的理想,更是用一生的坚持脚踏实地开展旱地农业科学研究。

1950年,17岁的山仑考入了山东大学农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4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杨陵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在和老专家赴陕北搞牧草栽培与水土保持实验研究过程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贫困与落后让他产生了用所学知识为这一地区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结合所学专业,他把“解决干旱、增加产量”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1965年春天在山西蹲点时,将偏僻村庄的农田当成天然实验室开始起步,1979年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旱区农业的增产途径”论文中,首次提出加快旱地农业研究,1993年出版第一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科学论著《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理论与实践》。60多年来,山先生用辛勤的汗水换取了硕果累累:一生著书7部,撰写论文36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20余件,正如《山仑传》作者所总结“山先生是用20年的成长、20年的奋斗、20年的坚持把自己练就成了一个特殊的高原人”。

结合一生科研实践,山先生提出 “实践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奉献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工作心得,他对人、事的“不拔高、不贬低、不为虚、不嫉恨”的“四不”原则,都被我抄录在笔记本中,并铭记在心。

沿着科学家走过的路走一遍,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