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们,各位家长和家属朋友们:
在这个大家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个充满成功喜悦的场合,首先我代表学校向274名获得博士学位、2174名获得硕士学位的2013届毕业生们,向10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名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我也提议,请大家用最真挚的感情、最热烈的掌声,向辛勤培养你们的父母亲人、精心教导你们的导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最近一段时间,我每天都看到毕业生们在校园里拍照留念,看到大家依依惜别的身影。我深深感到,学生与大学的关系,就是家人、亲人的关系。在我的心中,大学是为培养学生而存在的,学生才是大学的主体和主人,大学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学生。对待培养学生的态度,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培养学生的质量,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声誉。在三年前或者五年前,你们做出了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决定。回过头来看,我相信,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无悔的。因为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你们不仅获得了更高的学历,更经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确立了追求学术精神的价值选择。
为什么要坚持和弘扬学术精神?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一段话:“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既不能发扬真理,亦不能研究学术”。对于一所高水平大学而言,学术精神是其内在的灵魂,真正让其显得卓尔不凡并让人心生敬仰。经过研究生学习的毕业生们,应当让学术精神成为内心的信仰,激励自己不断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在毕业之际,你们带走的不仅是一纸毕业和学位证书,更有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文化,以及大学对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思考与判断。
最近,大家都在谈梦想。我们有共同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也有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精彩未来的个人梦。大学作为有生命力的学术共同体,也有其独特的梦想。对我校而言,我们的梦想是到2034年左右,即学校建校100周年之际,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农业大学,2034年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会是什么样的?
我心中的愿景是这样的:
第一,培养一流的人才,这是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最核心、最根本的标志。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大学走向卓越的动力和源泉。我期待着你们的成功,也相信大家有这样的信念和能力。我坚信,在未来的二十年,你们必定在各自的领域成就非凡的事业,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
第二,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回顾世界大学发展史,大学的发展是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的。从全球历次学术中心转移来看,教育引领了思想与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变迁。在当今的时代,教育和科技在国家发展中越来越占据战略性的地位。什么是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呢?对于我校而言,我的理解是,对于中国西部旱区农业和农村发展而言,如果离开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会受到关键性的影响,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繁荣,那么我们的贡献理所当然是世界级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历代学人,曾经用学术成就为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提出黄土高原治理28字方略的朱显谟院士,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世界级成就。赵洪璋院士成功培育了新中国第一个抗病小麦新品种——碧蚂1号。毛主席赞誉赵先生“你的碧蚂一号挽救了一个新中国”。我相信,到2034年左右,不仅在科学和技术领域,而且在社会发展领域,我们一定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更多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
第三,具有一流的学术水平,通行可比指标在世界学术排行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具体说,我们的主要学科领域要达到世界一流的涉农大学和农学院的水平。在欧洲,有一所典型的一流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这是一所以农业、食品和农村社会发展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从体现学科国际竞争力的ESI排名来看,在农业科学领域,不考虑美国农业部、法国农科院等研究机构,瓦赫宁根大学全球排名第1,其后是戴维斯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我想,到2034年左右,如果我校部分优势学科的学术竞争力,能接近或达到瓦赫宁根大学、戴维斯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的水平,涉及农业、食品、环境、生态等领域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的数量,与瓦赫宁根(13个)、戴维斯(12个)、康奈尔(12个)相当,可以说我们就基本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梦想。
同学们,在即将毕业离校之际,我还要代表学校向大家提出几点希望。有三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第一,理想决定人生高度。《尚书》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代表着对真正意义高尚生活的憧憬向往。理想意味着勇气,意味着智慧,意味着创新,意味着超越。卓越的人生,需要伟大的理想来支撑。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往往不仅仅源于坚强与努力,更因为理想与激情。对于很多人来说,最缺乏的往往是对理想的坚持。很多时候,我们悄然远离了理想,理想并没有弃我们而去。对理想的坚守,让我们充满前行的力量,不畏眼前的浮云,不惧暂时的困难,不怕路途的遥远,达到前人达不到的高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第二,奋斗决定人生出路。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人生的路起伏曲折,从来不是笔直平坦的,有柳暗花明、春风得意,也会有山重水复、艰难困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历史也注定了你们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付出更多的艰辛,经历更多的磨砺。习近平总书记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希望同学们把天地之心、生民之命的责任担在肩上,把家庭和父母亲人的期待放在心上,坚持用正确的态度把正确的事情做好,每一步路都走得踏实,走得精彩。无论面临什么艰难险阻,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相信事在人为、天道酬勤,在不断拼搏的过程中成就人生的精彩。
第三,品格决定人生境界。看到学校校史上的老照片,我经常感慨:当年民族危难当头,办学环境极为艰苦,一批海外学成归国的知识分子,来到杨凌,兢兢业业奋斗一生,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才华都奉献给了国家。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道德品格!《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做人、做事情,都需要一份责任,一种境界,一份信仰的力量。不要问社会给了你们什么,更重要的是你们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在这个日渐浮躁喧嚣的年代,希望同学们保持一份淡定与清醒,坚守内心的信仰,守望住正直与善良,呵护好真诚与信任,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努力成为有智慧、有信仰、能担当的民族脊梁!
同学们,毕业典礼之后,你们将奔赴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在未来历程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得意还是彷徨,当你们想起母校这片精神的家园,你们一定会更加执着地追求梦想,更加勇敢地担当责任,向着更加光明的道路前进!
最后,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