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推广插上智慧的翅膀
——我校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深入开展科技推广工作纪实
杜军志与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小平在甜瓜大棚里交流
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成员在收获二茬瓜
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的甜瓜装箱销售
试验示范站工作人员在做甜瓜新材料检测
首席专家杜军志研究员向来站参观的河北客商介绍甜瓜新品种
甜瓜销售末期市场交易一角
正在装车的阎良关山镇瓜农
专家们在试验大棚里工作
阎良地处西安市郊,有发展甜瓜产业优越的自然和区位条件,一直以来,该地就有种植甜瓜的传统,但因为种植不耐储运的薄皮甜瓜,品质差,产量低,技术落后,上市时间晚(一般为6月中旬),这里的甜瓜生产一直未能形成规模。
1999年,我校科技人员杜军志在阎良示范推广厚皮新甜瓜品种“早蜜一号”及“厚皮甜瓜大棚高垄地膜覆盖爬地栽培”新技术取得了成功,生产的甜瓜甜度高,口味香,外观好,抗病,耐储运,上市提前近半个月,因此卖价高,每亩地效益高出薄皮甜瓜四五千元,当地群众争先恐后学习种植。在阎良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至2005年,阎良及其周边大棚厚皮甜瓜种植面迅速扩大到4万多亩。2006年,我校与阎良区人民政府合作,在阎良甜瓜产区的中心——关山镇代家村共建甜瓜试验示范站,派出了以杜军志为首的专家组常驻产区,为甜瓜产业发展提供上门入地的科技服务。专家们除了手把手教群众外,还先后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品种混乱、盲目施肥、盲目用药、商品果率低等问题,示范推广了良种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整枝留果、多层覆盖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系列新技术,使甜瓜面积和效益逐年上升。
但是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由品种过于单一,造成甜瓜商品同质化严重,甜瓜以散装销售为主,品牌化程度很低,销售价格前高后低,市场波动很大,种植户为了抢早上市,在生产上放弃标准化栽培技术,而采用高温催熟、高水增产、药剂催熟等不良措施,甚至采取生瓜上市,造成甜瓜品质严重下降,产量降低,严重损伤了客商和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导致瓜价下跌,损伤种植户的自身效益。
“当初,阎良群众围着我们专家转,问适宜品种,问栽植方法。现在,瓜农们种植技术提高了,他们最关心如何比别人上市早,大家对栽培技术的渴求远没有以前强烈了。”面对变化巨大的甜瓜产业发展现状,曾经埋头于技术示范与推广的专家们开始思考科技层面以外的对策了,他们着眼于甜瓜全产业链,狠抓关键环节,给科技推广插上智慧的翅膀,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推动甜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抓品种选育:从源头创新引领产业持续发展
当一个产业培育成熟后,科技推广工作者的立足之地在哪里?杜军志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品种选育。
试验示范站始终将甜瓜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以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先后收集了大荔高石脆瓜、芝麻粒、十道线、八方瓜、羊角蜜、一窝猴等176个品种资源,并进行了提纯复壮。每年进行春、秋2季甜瓜育种工作,分类种植鉴选甜瓜优良株系300个以上,单株20000多苗,对其田间表现、果实性状进行详细的调查、记载和拍照,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保存。
建站以来已选育出甜瓜优异新种质30个,为甜瓜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市场需求,每年配制甜瓜杂交组合50多个,与引进国内外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已初步选育了哈密瓜系列、早熟厚皮系列及薄皮系列等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甜瓜新品系21个。
审定了早熟、抗病、优质的“西甜208”、“西农新早蜜1号”和优质、丰产、抗病、耐贮运具有哈密瓜风味的“千玉1号”、“西农脆宝”及早熟、抗病、丰产的“陕甜1号”等5个甜瓜新品种。根据品种特征特性总结出了5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案。
选育的白皮红肉厚皮甜瓜新品种“千玉1号”,经过近几年抓合作社和科技大户示范推广,年栽培面积达1万亩以上,已成为陕西省温室吊蔓栽培的主栽品种。选育的早熟优质厚皮甜瓜新品种“西农早蜜1号”,在我省阎良、富平、蒲城、大荔等甜瓜主产区年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占总面积的40%以上,已成为陕西省早春茬大棚甜瓜的主栽品种。
“西农早蜜1号”、“千玉1号”、“西甜208”、“骄雪6号”、“陕甜1号”、“芝麻蜜”等6个甜瓜优良新品种,2012年,仅阎良区年推广面积达5万亩以上,占全区总面积的90%以上,实现了阎良区甜瓜品种的更新换代;产生经济效益2.8亿元以上,新增产值2800多万元。
革新育苗技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2006年建站以前,农户甜瓜育苗普遍采用火炕营养土钵育苗法育苗,育苗难度大而且成苗率低,病虫害严重,苗子质量差,移栽时费工费时,成活率低,缓苗重,育苗问题是制约甜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2007年甜瓜试验示范站积极开展穴盘基质育苗研究工作,当年取得了成功。由于穴盘基质苗子健壮,无病虫草,便于运输,定植省工省时,根系发达,成活率高,不缓苗,上市早,迅速被广大群众接受。在阎良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全区新建育苗点20个,大型育苗温室1个,通过技术培训与指导,甜瓜穴盘基质育苗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彻底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甜瓜效益,至2011年,阎良甜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达6.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3万亩以上。使甜瓜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由于种植西瓜需要育嫁接苗,费工,效益波动大,而甜瓜相对简单,效益有稳定,2012年蒲城大荔等西瓜产区的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甜瓜,使甜瓜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12年陕西省早春大棚甜瓜面积突破15万亩,13年达16万亩以上。小小甜瓜成为关中农民增收致富的蜜罐罐。“穴盘基质育苗新技术示范与推广”2013年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抓骨干培训:从产业主体中培养发展主力
张小平,关山镇北冯村人,是一个敢于尝试、善于学习的农村青年。从1999年起就开始种植早蜜一号厚皮甜瓜,当年种植一亩多,卖了7000多元,第二年一下子发展到5亩,每亩地每年至少能卖5000元。勤去试验站学习,种植水平高,收益数量多,张小平成了远近闻名的“甜瓜大王”,但和其他瓜农一样,为了抢价钱,张小平也在甜瓜六七成熟时就摘瓜销售。
为了让张小平这样的能人改变抢卖青瓜的错误观念,树立优质意识,2009年初春,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杜军志与张小平达成协议:以一倍于市场价的每斤5元钱包收他的甜瓜,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瓜待成熟才可收。
为此,试验示范站指导张小平成立了阎良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蜜霸牌甜瓜商标,聘请电视台记者录制了优质甜瓜生产广告,甜瓜上市前在阎良电视台打了20多天广告,做宣传。他的甜瓜全部在完全成熟时上市,由于品质好,结果供不应求。当邻居甜瓜一斤一元还卖不出去的时候,张小平的瓜地边,却是小车排队等候,而且,从过去的论斤卖变成了论箱卖。当年,张小平的甜瓜创造了每亩地13000元的销售记录。
“那一年,张小平的甜瓜都卖给了别人,我们都没能回收到。”提起这件事,杜军志笑着抱怨。而那一年春天之后,张小平由衷的相信了优良品质的威力,周边群众也纷纷要求加入他领导的合作社,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试验示范站指导下,该社采用连片种植、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措施,甜瓜品质优,上市早,主要进入了高端消费层,每亩地平均收入高于普通瓜农3000元左右。
2012年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为“陕西省百强合作社”、“西安市十佳合作社”, 张小平本人也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2013年,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入社群众已达到136户,涉及3个村子,核心区大棚面积达到348亩,附属区甜瓜种植面积达到2188亩,张小平介绍,今年春季,合作社核心区日光温室种植户人均收入在1.7万元以上,附属区种植户人均收入也超过了1万元。合作社合作社的资产已达500万元以上。
5月23日,科农合作社成员石新富正在承包的日光温室里细心采摘第二茬甜瓜,旁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加上头茬瓜,他这一个棚收入轻松超过2万元。石新富说,在大学专家的统一指导下,我们务瓜不怕没技术,卖瓜不愁没销路。张小平认为,和以前相比,他和合作社成员的最大变化在于有了强烈的品牌意识。
在杜军志看来,甜瓜产业具有“短、高、快”的特点。一是生产周期短,只有3个月左右;二是对农户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而且投资较高;三是获得经济效益快,即见效“快”。这些特点决定了甜瓜产业发展必然要走上“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道路。随着年轻人大量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40岁左右的农民就成了产业发展的主体。张小平就属于这一群体中既有实体又有营销能力的人,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试验示范站必须重点培训和扶持的对象,“而像张小平一样的产业骨干,还有杨建鹏、邱宝安、邢国强、朱强、赵可和……”据介绍,截止2012年底,试验示范站通过“专家+示范户”和“试验示范站+合作社”的方式,指导培训核心科技示范户100多个,扶持成立了“科农、盛康、英武、国强、富郁香、心声、千玉、新兴”等12个专业合作社,带领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下市场、创品牌,提高优质果品的销售价,提升果农生产优质高档甜瓜的积极性,培养阎良甜瓜产业规范化发展的主力军,推动甜瓜产业生机勃勃向前发展。
抓客商培训:从末端倒催产业健康发展
学校甜瓜试验示范站建立后,迅速推动了阎良甜瓜产业发展,小小甜瓜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成为阎良农业的品牌产业。阎良甜瓜享誉省内外,产品远销河南、江苏、上海等二十多个省市区。每年4月份到5月份,众多客商云集关山镇,开始了繁忙的交易。
关山镇康村农民范小侠今年48岁,起初种植甜瓜,后来干脆专职做起了甜瓜销售工作,一干就是11年,并且带动本村10几户群众成为甜瓜销售经纪人。5月23日,已是阎良甜瓜生产和销售的末期,一大早,范小侠还在忙着给一个挂着河南牌照的大卡车调运甜瓜。对送到车前的甜瓜,她搭眼一看,打手一摸,就很快决定要还是不要。说起从事这项职业的感受,她用了四个字“轻松,挣钱”。
身历阎良甜瓜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范小侠深切感受到阎良瓜农生产技术越来越高,卖瓜水平越来越专业,甜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先进,甜瓜品质越来越好。而作为一个销售商,范小侠自我感觉也近乎成了一个甜瓜专家。她多次去建在代家村的甜瓜试验示范站参观学习,很多知识都是从那里得来的。
范小侠是甜瓜试验示范站着力培养的另一群体中的一员。杜军志认为,要杜绝甜瓜产业发展中的不良倾向,还要抓好客商培训。在甜瓜上市前,试验示范站和阎良区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多次组织本地及外地客商进行培训,教他们了解甜瓜种类及生产知识,学会辨认优质甜瓜。
杜军志说,甜瓜是消费者喜爱的健康食品,是瓜农致富的支柱产业。要做好小甜瓜的大文章,必须把好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培训甜瓜销售客商,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及客商利益,表面上看与我们科技推广无关,实际上密切相关,它能从产业链末端反催优质甜瓜生产,形成产业良性发展。
在试验示范站的培训下,很多客商掌握了甜瓜生产的基本知识,有不少客商还主动到试验示范站学习交流。在知识逐步专业的基础上,为了在差异中形成竞争优势,一些大的客商已不满足于被动买瓜,开始给有实力的种植大户下和合作社订单了:指定品种,明确肥水管理指标及病害防治措施,包销产品,初步形成订单生产甜瓜的可喜局面。
“我们的优势在于科学研究,在于结合生产消费实际,不断创新,培育出更优秀的甜瓜品种,并配套集成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甜瓜果品质量,促进甜瓜产业‘提档升级’。”杜军志坦言,他的心里总装着一张地图,这张图上清楚的显示着国内外甜瓜产区的生产状态和发展趋势,唯有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去创新,才能站稳于甜瓜产业发展的浪头,也才能在源头上引领甜瓜产业持续发展。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