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走进校友】(29)樊小林:“西农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尽管已经退休,但樊小林没有选择“颐养天年”,依然奔波在产业服务一线。就在电话联系采访相关事宜的当天,他已经提前定好了去山东临沂的机票,约好从临沂回广州后见面。

“不好意思啊,你们联系的时候这个行程已早早定下。这次去主要是在过去包膜缓控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型肥料产业化的合作项目,那边一忙完就赶了回来。”在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大楼815办公室,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二级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我校建校90年“最具影响力的杰出校友”入选者樊小林接受了记者采访。

mmexport1739759279708_副本.jpg

“母校情怀难以言表”

“提起在西农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我还是蛮激动的,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母校的这种情怀,真的是难以言表。”回忆起在母校的过往,樊小林激动不已。

樊小林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高中毕业后,樊小林在陕西三原插过队,当过民办中学教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甚至音乐都教过。教学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同事、学生对学习的渴望,深感自己知识水平有限,便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继续深造。1977年,樊小林参加高考,机缘巧合下考取了西北农学院,被录取到农学系土壤农化专业。

1978年的3月,樊小林作为春季生入校,怀着求学的迫切愿望和激动心情踏上新征程。初到杨凌,一下火车看到的却是一个又破又旧的小镇,心里有点失落,心想这地方能有什么高等学府。当进入校园看到威严壮观的三号楼,通过入学教育和校史校情介绍,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西农历史文化的悠久和深厚的底蕴,失落感换成了另外一种心情,觉得自己上对学校了,西农的确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深造的地方,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

4年的学习弹指一挥间,1982年大学毕业,已是中共党员的樊小林服从分配,选择留校任教。刚留校就面临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世界银行第一期、第二期贷款项目资助学校年轻人出国留学深造。当时土壤农化专业刚刚从农学系分出来成立土壤农化系,教师青黄不接,同级留在系里的四个人是几十年来补充的第一批新生力量,系上的老一辈对他们寄予厚望。经过权衡,决定让他们承上启下,尽快在教学科研上开展工作,就放弃了这次出国留学的机会。

他们当时很失落,这种思想的波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影响了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后来就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面对现实,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开辟另外一条赛道,不是非要出国不可。”樊小林暗暗下定决心要一心搞教学、潜心做科研。

走上科研路

搞科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不仅科研经费紧张,课题非常难申请,青年教师独立开展研究也更是不寻常。当时土壤农化系承接了全国植物营养教学培训班,这是一个中德合作项目,邀请世界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国际钾盐协会会长、德国李比希大学门格尔教授来校培训。樊小林不仅参加了学习班,还辅助门格尔教授开展了教学资料整理等工作。也正是这段经历,激发了樊小林科研的激情,觉得植物营养和肥料学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培训结束后,土壤农化系又和门格尔教授合作开展了“中德黄土高原土壤固定态铵及其生物有效性”项目研究。樊小林作为中方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其中,承担大田实验、室内分析、数据汇总等方面工作,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科研项目。经过5年的合作研究,樊小林对科研的兴趣越来越浓。“当时觉得自己一下子在科研上开了窍,必须要作出一些成绩来,即使经费不足也自掏腰包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樊小林的研究成果在《土壤学报》发表,同年也在《Biologyand Fertiltyof Soil》发表。此后围绕该课题又坚持了6年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于1997年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师恩难忘

749d0cb395f14eeab9e0cba528954ea3.jpg
樊小林与导师张一平教授合影留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工作,具备研究生学历成为了重要因素。樊小林本科毕业留校,在西农已成家立业,出去读研究生不太现实,就先后师从张一平教授、李生秀教授,在校在职攻读了硕、博士研究生。

“恩师对我真的是有知遇之恩。”樊小林表示,学习期间,两位老师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学术水平高、工作作风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还像慈父一样关怀、爱护学生,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人生上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我的科研能力和后续能在科研上取得成绩,和两位恩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正是在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樊小林进入了土壤化学和植物营养等深层次研究领域。在土壤固定态铵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中努力探索,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这个阶段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后来从事缓控释肥料研究,特别为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动力学特性、热力学特性、养分生物有效性、植物营养特性和同步营养肥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每回忆起来,越发觉得没有在西农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没有老师的知遇之恩和引导,没有西农培养的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不可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樊小林表示。

入职华南农大

博士毕业前夕,樊小林随家属入职华南农业大学,当时博士论文还没有完成。樊小林觉得既然要搞研究,就应该坚持下去。为此,他在搬家过程中用仅有的集装箱,托运了两吨黄土,还有许多书籍和实验用材料,生活用品却很少。用那两吨黄土在华南农大种植了两年小麦,完成了此前没有完成的相关研究工作。

到华南农大后,樊小林白手起家,先后组建了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室,创建了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第一个肥料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建成省高校环境友好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任主任);领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获得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成功组建了广东省低碳农业绿色投入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任主任)。他还担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任理事,并推动建设了该学会肥料工艺专业委员会,现仍出任委员会主任。“当初成立这个专业委员会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作为国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如果没有肥料技术和工艺,那学会就不完整。这个思想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支持。”

尽管从杨凌小镇到了广州大都市,但樊小林的生活依然简单,每天基本都是两点一线,工作和研究上亲力亲为。“我基本上都是带着学生亲自操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信息和资料,才能够把技术搞得更加实用。”

荣获国家奖

初到南方,樊小林觉得身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应该重点从应用研究上发力。于是,樊小林在缓控释肥料技术产业化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主持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30余项,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香蕉产业土壤肥料与水分管理岗位科学家,在可降解包膜材料、包膜控释技术、批次和连续化包膜设计和制造、同步营养肥料研制与施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神农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北农科技创新一等奖、中华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5项。其中“植物源油脂包膜肥控释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于201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肥料领域荣获的唯一一个国家奖,是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土壤肥料领域唯一一项国家奖。该技术还荣获中国土壤肥料业60年最具影响力技术奖。

“植物源油脂包膜肥控释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在保证环境友好的同时实现了异粒变速和同步营养技术。主要是通过不同肥效期的肥料颗粒改变养分释放速度和供肥比例,把不同颗粒按照作物营养规律配伍在一起,实现肥料的养分供应和作物的需求同步。同步营养肥料的推广应用有利于简化施肥劳动强度和施肥次数,实现了轻简施肥。该技术已作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自技术推出以来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樊小林告诉记者,在缓控释肥料产业化技术推广初期,农业农村部依托位于山东临沂的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缓控释肥料产业化基地,要求企业配套100万建设经费,但企业认为产业前景广阔,一口气配套了1000多万元,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此后相关技术已在中海石油化学海南富岛、中农烟台五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吉林隆源农业有限公司等全国近10家大型化肥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汉枫缓释肥料(上海)有限公司于新铎董事长表示,樊小林老师能在肥料领域坚持20多年,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应用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真正推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十分难得。他们团队不仅提供技术,也能提供设备。无论是缓控释肥料的包膜材料、控制技术,还是连续化的制造设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樊小林告诉记者:“之所以潜心进行肥料产业化技术研发,是因为任何一项理论研究,它的关键就在于最后一公里。把理论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产品不仅是国家的需求,而且是每一个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但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如果把植物营养与肥料理论转化成肥料制造技术,对于肥料产业进步可能就是一种遗憾。我不想有这种遗憾。尽管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难关要攻克,但作为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还是会一如既往把所学和取得的理论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是技术真正变成生产力。每往前走一步,对我来说是都是一种欣慰。”

在做好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同时,樊小林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之所以搞基础研究,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你只搞应用研究,人家反而认为你能力不行,有时对你不是十分信任。”于是,樊小林理论与应用两手抓,重点围绕把植物营养和肥料基础理论及相关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开展了研究。“理论研究方面真的要感谢母校和张宝文校长。当时从母校过来的时候是带着在母校申请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我在华南农大发展的基础和本钱。”

樊小林还参与了学校广州校友会成立相关事宜,并出任首任会长,把校友会建成了校友之间、校友与学校之间联络感情、沟通交流的平台,还设立“广州校友爱心助学基金”支持学校事业发展。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母校的培养,离不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团队的贡献。农业天地广阔,西农是农业知识传播的发源地,是高新农业技术研究的温床。衷心祝愿母校在农业研究领域桃李芬芳,事业更加辉煌;衷心祝愿母校学子不断追求卓越、作出贡献。”采访最后,樊小林表示。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