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学校共青团在校党委领导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使命,实施青山铸魂、青农聚力、青苗筑梦、青萃活力、青锋建功5大工程,团结引导广大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青山铸魂工程:思想引领,树青年信仰
政治上的清醒源于理论上的坚定。学校共青团坚持用“青言青语”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切实发挥政治学校功能,不断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广大青年学子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制度保障让理论学习覆盖更广。出台《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及集体活动制度》,每周三下午后两节课不安排教学课程,以团支部为单元组织全校所有学生开展理论学习或集体活动。持续打造政治理论学习2.0版本,推出“强农会客厅”“万名学子同上一堂思‘享’课”“励志大讲堂”等学习品牌,全校学生线上线下同参与,“菜单式”推出农林特色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课程百余篇,让思想引领强起来、实起来、活起来。
队伍强基让理论学习引力更足。与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亘塬下”青年讲师团,青年教师、专职团干、优秀朋辈走进教室、走进支部、走上网络,把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与青春奋斗故事分享相结合,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能领会。每年累计宣讲800余场,覆盖学生22000余人,引导青年在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的过程中不断蜕变。
平台赋能让理论学习成效更实。青年在哪里,思想政治引领的阵地就在哪里。坚持把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下思政工作结合起来,依托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室,建强“西农团委”新媒体矩阵,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凤鸣高岗》《信仰公开课》《西农青年说》《青马学员说》《青春该是什么样子》等新媒体产品,建设党的二十大精神红色长廊、东南窑科学家精神研习室等学习平台,让理论学习更具“青年味”。
青农聚力工程:组织强基,聚青年力量
共青团肩负着党赋予的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学校共青团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不断扩大团组织覆盖面,牢牢把广大青年学子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
夯实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对标党建示范创建,连续2年开展团建示范创建,每年培育5个标杆院系、45个样板支部,给予经费支持,基层团组织活力不断提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凸显。校团委为全省高校团建示范院校、4个学院团委为全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7个团支部为全省高校团建样板支部。
发挥团干部头雁引领作用。构建青苗班、星火班、英才班、青马班、领航班“五位一体”培训体系;打造青团工作坊、团干部上讲台、青春微团课示范展播等品牌活动;每月召开分团委书记工作例会,将团干部专题学习作为例会第一议题,以会代训、以会促学,切实提升团干部做好党的青年工作能力。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陕西高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激发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团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见行动”实践活动,激发团员先锋模范作用,选树“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百名校园之星”“西农十大青年”等先进典型,大力营造“人人学榜样,人人争先进”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人民网奖学金者林汇源、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赵健、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尹鹏先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发挥学生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每年召开校院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成立首届研究生会博士生分会,加强对博士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聚焦“我为同学办实事”,建立线上“权小益”信箱、线下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站,建立“校领导走访学生日”“职能部门与学生面对面”“团团促就业”“Yue动青春会”等活动品牌,发挥组织优势关心关爱青年学生,成为同学们“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校学生会、研究生会连续获评“陕西标兵学联学生会组织”。
青苗筑梦工程:双创驱动,创青年未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广大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学校共青团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三面向三突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双创教育为基础,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坚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创新创业教研室,开设《创业思维与实务》等7门课程,建强“双创”导师队伍。对外拓宽双创平台,入选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主席团成员高校,承办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红色筑梦·双创新长征”、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典型经验”进校园等,聚焦“乡村振兴、青年何为”主动发声发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以双创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创造能力。与杨凌示范区共建“新质创客空间、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工厂、众创田园”三级孵化基地,打造集“创意启迪、创新探索、创业实践”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创办“教稼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形成“学术骨干+青年教师+学工干部+本硕博组队”参赛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做大项目储备库、充实人才蓄水池,2024年共有180件优秀作品,2000余名学生参与“挑战杯”省赛校内选拔赛,学生参与高水平赛事能力显著提升。
以赛育人为目标,有组织的竞赛成绩斐然。以“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为依托,广大青年聚焦国家战略,立足农业科技创新,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智慧。盐碱地耐盐小麦新品种研究荣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高光谱图像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
青萃活力工程:文化浸润,耀青年风采
坚持“活动即思政,舞台即课堂”育人理念。学校共青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文化活动课堂中产生思想共鸣、坚定文化自信、绽放青春风采。
坚持文化活动与思政引领有效结合。创建“校园之春”“金秋科技”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五四”思政音乐会等“思政大舞台”系列活动,编排话剧《共产党宣言》。常态化邀请中央民族乐团、陕西京剧院等来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美育文化节,实现“百门美育课、千人大舞台、万人共享美”,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欧洲舞蹈锦标赛一等奖、冠军奖等。
坚持文化活动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挖掘“农林水”专业学科特色,打造“畅享园艺”“农机文化节”等“一院一品”大学生校园文化品牌。秉承“看一次剧目受一次精神洗礼,演一次科学家一生追求科学家精神”的育人理念,以学校90周年校庆为契机,推出原创校史舞台剧《扎根》,开展“西农科学家校园剧展演”,将西农名师大家通过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中深受教育,强农使命更加坚定。以昆虫学家周尧教授为原型的原创话剧《雕虫沧桑》入选全国“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十大重点推广名单。
坚持文化活动与学生全面发展高度契合。按照“三个一”(选聘一名指导教师、落实一个业务指导单位、创建一项品牌活动)工作规范,做到“四个有保障”(政治方向有保障、活动场地有保障、活动经费有保障、教师待遇有保障),不断提升学生社团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实效,举办社团文化展、社团集市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人人皆能出彩,人人皆可成才”育人氛围更加浓厚。明廉学社获评全国活力社团,礼仪队入选榜样100全国大学生优秀教育社团。
青锋建功工程:实践锻造,展青年担当
到基层一线“自找苦吃”,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学校共青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引领广大青年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中展现青春担当。
在志愿服务中展现青年风采。制定《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办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指引》,用好“志愿汇”平台,每年组织3000余名学生在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杨凌农高会、杨凌国际马拉松等重大活动中担使命、作贡献。荣获全国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金奖、陕西省优秀青年志愿组织、“最美三秦西部计划志愿者”团队之星和个人之星等。
在社会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制”开展社会实践,用好用活校院、校地、校企等实践载体,突出社会实践品牌化、课程化、思政化和实创结合。开展“沿黄9所农林高校学子看大河之治”“大美秦岭”生态文明、“九曲黄河”生态教育“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西北乡村大调研等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26年来连续获评全国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的经验总结凝练为1245+N的“西农模式”,在学生社区建设社会实践成果交流展厅,引导更多学生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练就强农兴农本领。
在服务基层中勇担强农使命。校地联合打造“村主任助理”“田园使者”“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品牌,学生用专业所学服务地方发展。15届46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扎根基层一线,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当地基础教育生动事迹受到团中央高度肯定,2023年全国新增8个研究生支教团国家专项指标中,给学校奖励2个。2024年学校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幅度提升,由2023年51人增加至90人,位列全省高校第一。
追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下一步,学校共青团将始终牢记“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初心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好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政治职责,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