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吴普特:开启新征程 一起向未来

——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在线观看典礼直播的家长及家属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新生表示诚挚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刚才,我们举行了佩戴校徽仪式,同学们都知道,校徽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子身份的象征和爱校荣校的具体展现。同学们,千万不要把佩戴校徽看作只是一种仪式,胸前佩戴校徽的那一刻,大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将逐渐融为一体。

认识西农是同学们的重要一课。我们的学校可以用九个字作一简要概括:有历史、有作为、有使命。

——有历史。学校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杨凌,4000多年前,后稷就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奠定了我国旱地农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了完善的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我国旱地农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30年代初,西北地区连年干旱、灾荒频仍,基于兴学兴农、开发西北、稳固抗战大后方的国家战略需求,于右任等有识之士倡议在杨凌创办一所农林类学校。1934年,我校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因国家之需求、担当民族之大任应运而生,并成为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发源地。

——有作为。从诞生之日起,学校就确立了“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建校88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以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给大家举三个例子。一是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黄淮麦区6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学校先后主导了4次。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先生选育的“碧蚂1号”推广面积至今为全国之最世界第二,毛泽东主席曾10次接见赵先生,并盛赞“你的一个品种拯救了大半个新中国”。二是为把黄土高原建成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作出了重大的科技贡献。建国初期,苏联专家认为秦岭北麓是苹果的适生区,所以指导在秦岭北麓种植了大面积的苹果,但事实并非如此。经过学校科学家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研究提出黄土高原才是苹果的适生区,并支撑黄土高原成为全球公认、世界最大的优质苹果产区。三是为解决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这一世界性战略难题作出了卓越贡献。朱显谟院士研究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经过一批致力于研究黄土高原的科学家共同努力,学校助力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近400公里。诸如此类的作为与贡献,学校还有很多,大家以后可以慢慢了解。

——有使命。新中国成立后,杨凌先后建成10个农业科教单位,汇聚了一大批农学大师在此兴学兴农,成为我国农业学科门类最齐全、农业科教人才密度最大的农业科学城。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基于解决旱区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成立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决定在杨凌进行科教体制统筹改革的重大试验,把地处杨凌的2所大学和5个科研单位合并组建成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赋予学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和高水平科技支撑”的战略使命。进入新时代,国务院《批复》明确提出要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三区三高地”,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同时,在杨凌布局设立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了杨凌和学校引领旱区、服务全国乃至“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发展的崇高使命。同学们,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对杨凌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重大支持,都是基于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都是基于支撑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当前,学校正积极与杨凌示范区携手履行服务旱区农业国家使命,全面开启建设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征程。

这就是大家在此求学的学校:有历史、有作为、有使命!同学们,今年既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年。在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同学们即将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开启新的人生征程,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借此机会,我以“开启新征程、一起向未来”为题,与同学们作一交流。

一、与学校同行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三周年,总书记对涉农高校寄予的厚望一直激励着学校前行。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强调“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涉农高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我们学校长期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聚焦服务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形成了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同学们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今天的你们就是明天承担“强农兴农”使命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大家一定要有责任感、使命感。

可能一提到农业,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种田耕地、泥巴土地,但是我想说的是,新时代的农业新产业新模式相较于传统农业已经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兴起,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融合,一大批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譬如,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催生生物产业、与医学交叉融合催生健康产业、与生态环境科学交叉融合催生生态产业、与能源科学交叉融合催生生物能源产业、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催生智慧农业产业、与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融合催生农业数字经济等各类新兴产业。可以说,一个崭新的未来农业发展阶段正在快速孕育。

未来农业承载着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事关强农兴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学校正在谋划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超前探索符合未来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范式,着力破解未来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积极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同学们作为涉农高校的学生,不管当前学习的专业和研究的学科领域是什么,都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把支撑引领未来农业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和目标,深刻把握未来农业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六大特征趋势,主动寻找着力点、切入点,努力做未来农业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以青春之我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添砖加瓦、为强农兴农贡献力量。

二、与时代同行

同学们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青年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都要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科技创新为决定力量的国家竞争格局日趋明显。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跟进时代发展的脉搏,如饥似渴、心无旁骛地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是要把握学科前沿、注重交叉知识,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千万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如何与时代更好地同行,一个是要练就自学的能力。同学们不可能永远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诲,总要离开学校,大家在校期间乃至今后走上社会,学习主要靠自己,所以首先要练就自学的能力,这也是同学们作为一名本科生应有的基本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讲,自学能力还必须进阶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另一个是要练就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新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要想学到精髓、取得原创性的大成果,就得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在批判和质疑中辩证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在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方面实现突破。要实现突破,就得敢探未明之理,敢入无人之区,在批判和质疑中探索新领域、破解新问题。同学们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希望你们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思考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不负时代使命,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做对社会有责任、有贡献的人。

三、与民族同行

有意义的人生,必定是同国家、同民族一道奋进的人生。青年的命运从来都是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兴、民族兴始终与青年的担当密不可分。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尽管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但是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接续奋斗。从2022年到2035年,同学们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从2035年再到本世纪中叶,你们正年富力强,将会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担当重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把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作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的最高追求,这是你们应有的精神风貌,也是对历史、对民族最大的责任担当。民族复兴的伟业,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和奋斗。同学们一定要从党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先烈事迹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为国家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瞄准国家战略任务,始终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始终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以“诚朴勇毅”立身,努力把深厚的爱国之情化作自强的报国之行,把报国之行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实践之中,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先锋力量。

同学们,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衷心期望同学们在有历史、有作为、有使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奋勇争先、不负韶华,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勇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重任,在青春的赛道上与学校同行、与时代同行、与民族同行,一起向未来。

谢谢大家!

(2022年9月12日)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