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往事】(26)汪佩宏:忠于教育 热爱西农

2021年是汪佩宏教授诞辰100周年。其生平堪为平凡而传奇:一是投笔从戎,抗日救国;二是求学西农,从教一生。

1946年抗战胜利后,25岁的汪佩宏从青年远征军退伍,选择报考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就读,1950年4月大学毕业,10月调回母校任教,直到1993年退休。在西农学习工作生活了多半个世纪的汪佩宏教授,始终以西农学人为荣耀, 2000年在与学校青年教师座谈时感慨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仅有的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农业高校,看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后继有人,蒸蒸日上,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2.jpg

汪佩宏,原名汪佩鋐,别名汪沛洪,1921年5月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抗战爆发后,亲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惨祸,让他毅然放弃北京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学业,与几名同学相约奔向抗日战场。1945年参加青年远征军,赴印度美军驻兰姆伽汽车学校学习,后编入辎汽兵团驻守昆明,成为一名爱国军人。

退伍后,“抱着好好读书,学好技术”的朴素愿望,汪佩宏在西农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他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护校运动,1949年4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后,汪佩宏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即使“文革”中遭受迫害也未动摇信心。1980年被批准入党的汪佩宏自述到:“所幸在后二十年,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知识得到重视,科学、教育事业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为“方能一展平生之志”的事业,他开始了全线冲刺。

汪佩宏教授是我校植物生理生化教研组创始人之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始人和奠基人。他师从生物学家、植物生理学家石声汉教授及生物化学家张为申教授,深受两位老师严谨治学态度和待人诚恳工作作风的影响。在六十余年教育生涯中,汪佩宏教授矢志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为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严谨治学,注重学科基础建设。汪佩宏教授先后承担“有机化学” “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化及高级生化专题”等课程教学,曾任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组)副主任、主任。他紧跟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教学实际更新教学内容,编著、翻译课程教材、专著20余部。主编我国第一部《植物生物化学》统编教材1995年正式出版;1962年参与设立植物生理生化专业(五年制),并参与组建基础课部;1972年参与恢复基础课部及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工作。1980年应邀参加农业部组织、北京农业大学娄成后院士主编的文革后第一本统编教材《植物生理学》,同年又与山东农学院合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生化部分。并受农业部委托,主持修订《基础生化教学大纲》,主持审定《研究生生化教学大纲》。此外,汪佩宏积极倡导全国农业高校生化教学活动开展,主持承办了“全国首届高等农业院校基础生化教学研讨会”“全国首届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生化教学研讨会”“全国农业院校基础生化实验技术研讨会”等活动,为恢复农业高校生化教学秩序和推动学科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实验室建设,保障教学科研上水平。汪佩宏教授深谙实验室建设对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主张强化学校实验基地建设,在康迪院长支持下,1984年主持创建了学校中心实验室并受聘主任。在此期间,他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主导购置了一批新型仪器设备,加之农业部提供的大型仪器共计188台(件),总价值670万元,改变了农业生物学科实验环境,创新了学校实验技术平台建设模式。1985年,他主持筹建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获准成立。两个实验室的集中管理有效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度开展,使学校实验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创建硕士、博士学位点,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后,1982年,汪佩宏教授参与主持建立并获批植物生理生化专业硕士学位点,恢复了该学位点招生;1992年国务院学位办调整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两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1993年,汪佩宏教授协同教研室建立并获批植物生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点,推动形成了西农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科体系,他不仅是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始人和奠基人,也被誉为我国农业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自己直接培养研究生18人。

立足旱区,坚持科研创新。根据学校实际和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汪佩宏提出许多富于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发表论文数十篇。1982年,根据西北旱区特点和石声汉教授遗愿,他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5项,与陕西省农科院合作的“棉花黄萎病菌分泌毒素研究”199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国内率先利用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小麦等作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使该领域研究由简单的表象观察进入到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定量揭示抗旱性机制的新阶段,成为西农植物生理生化学研究位于全国农业研究前列的标志。

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机制形成,推动学科发展。为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汪佩宏教授积极推动建立国内外学术交流机制。1978年开始,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或举办学习班;推荐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1980年促成并接待“文革”后首位访问学校的国外学者、美国加州卫生所高级化验师王泽民校友讲授“基础分子生物学”;1985年主持“蛋白质生化学习班”,邀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A.K.dunker教授讲学,为提高学校植物生理生化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84年,汪佩宏教授率领农牧渔业部6所重点高校“中国植物生理生化考察团”赴美国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访问,五十多天的走访调研使他切身感受到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差距所在。回国后,他重新审视且精准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进一步重视基础课理论与教学,开设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课程等新主张;同时强调增加实验经费,添置大型仪器设备,更新实验技术方法等具体举措,准确把握新时期学科发展方向。

严于律己,教书育人。汪佩宏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始终将团队建设放在工作首位,汪佩宏教授关心教师职业发展,制定了系统的师资培养计划,曾明确“十年内每个团队成员应达到专业技术水平”的具体目标,为团队综合实力提升及整体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他重视拓展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载体,定期举办研究生论文开题论证和课题阶段汇报为主要内容的Seminar讨论会。在同事心目中,他是师长和挚友;在学生们眼里,他是严师,似慈父,“讲台上从不翻看教案的授课场景及课余悉心答疑的情形”让很多学生将其作为学习的楷模。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56年10月参加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及邓小平副总理等的接见,1950年8月参加全国首届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现场聆听周恩来总理的报告。

汪佩宏教授教育生涯的重要阶段始于1979年,“在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时代里,我虽年近花甲,但为了更好地革命,把自己的余年献给四个现代化,献向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除了吃饭睡觉,他所有时间都在工作处所。一年除夕,妻子带着两个女儿举家到西农过年,晚上吃团圆饭的时间,妻子给仍在办公室工作的汪佩宏打电话:“过年了,就是老和尚也该下班歇歇了……”

因放不下手头的工作,汪佩宏与妻子常年两地分居,即使假期也多是同为教师的妻子来校度过。从小到大,两个女儿未能得到父亲的日常照护,结婚、生子时他也没能到场见证,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缺憾。

为解决家庭困难,妻子几次催汪佩宏调回天津工作,天津师范学院也发出了商调函。但他不为所动,明确表示自己志在农业教育,离不开西农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直到1985年妻子退休后到西农生活,两人才真正生活到了一起。1989年,68岁的汪佩宏教授正式退休,但他“犹如一匹奋蹄奔驰的老马,难以戛然而止”“自己毕生学习和从事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正飞速发展,每个人也应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他接受学校安排,延聘承担相关课程及研究生培养任务。

1998年,因妻子生病需回天津治疗,汪佩宏教授不得不离开西农,此后,他坚持每年1-2次回校生活一段时间,直至2009年。在天津时,他与同事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时刻关注了解学校发展。汪佩宏教授挚爱西农,将自己与西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当来津探望的师生或故交讲述学校事业成就时,此时的他没有了耳聪障碍,好像回到了他常年生活的校园。个人最贵重的一件物品就是因为实验室需要,请在国外胞姐买的一台照相机。最终,他的户籍都未迁离杨凌。

1.jpg

2014年8月15日,学校建校80周年及合并组建15周年之际,93岁高龄的汪佩宏教授委托家人将自己全部藏书捐赠生命学院,深情寄语母校80华诞:“继承先贤重基础建设,突出特色创一流大学”。2015年,他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5年元月,汪佩宏教授因病逝世。学校领导、同事及全国各地学生纷纷赶赴天津惜别这位西农老学人。“忠于教育,热爱西农”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