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至8日,由我校农学院副院长吉万全教授带队,小麦专家王辉、王成社等教授参加的省外抗旱工作组一行7人奔赴黄淮麦区的河南省,了解小麦受旱情况,查看我校培育的小麦品种在当前旱情下的品种表现,并进行抗旱技术和小麦春季管理指导。
河南旱情初步缓解,专家建议加强小麦管理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自2008年10月下旬至今,河南已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雨,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中,受旱小麦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其中严重受旱700多万亩,有五十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通过在偃师、郑州、荥阳等地的调查了解,专家组认为河南小麦整体旱冻情况较为严重,但灌区受灾程度较轻;造成此次小麦受灾,除了有客观上秋冬连旱、低温冻害的自然因素之外,还包括小麦品种选种不当、播期早、播量大、浇灌成本高等因素。
面对旱情,河南省采取了多种措施抗旱夺丰收。据悉,至2月8日,省财政共投入近8亿元支持抗旱。可喜的是,2月7日、8日两天,河南全省普降小到中雨。根据实地检测,专家组认为,全民动员齐抗旱,再加上天降甘霖,河南旱情将得以初步缓解。专家组建议,河南近期小麦管理中,一方面应注意实施中耕、耙耱、镇压等保墒措施,另一方面还应结合降雨追施7~8公斤(每亩)尿素,同时在小麦返青期注意病虫害防治,尽早实施化学除草。
我校培育的小麦品种总体表现优越
在河南期间,专家组还重点查看了我校培育的小麦品种在当前旱情下的表现情况。国审小麦品种“西农979”和“小偃22”在河南均有大面积种植,其中,“西农979”种植面积达到600多万亩,居河南省小麦主栽品种前五名。这两个品种没有进入河南旱区栽种,专家组通过在不同灌区的对比调查,认为这两个品种虽然也出现了小麦叶片干黄的现象,部分田块可能有减产,但总体上影响不大,其抗寒、抗旱性优于河南主栽品种郑麦9023和周麦18。
目前,我校在黄淮麦区的河南、安徽和江苏共建立了8个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其中河南省建有6个。专家组在深入调查中发现,我校9个参加黄淮麦区展示的小麦新品种,虽然不同程度出现了黄叶现象,但总体情况优于河南省当家品种。
专家组表示,这次全国多省区所遭遇的大面积严重干旱情况对我校小麦育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今后应进一步挖掘抗寒抗旱资源,努力提高我校小麦品种的适应性。
专家组在河南偃师查看小麦旱情
专家组在河南郑州查看小麦旱情
专家组在河南荥阳调查
专家组与河南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交谈小麦管理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