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百年征程 奋进力量】(31)挖掘校史红色元素 筑牢立德树人初心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注重从长期积淀形成的厚重办学历史出发,从“身边人身边事”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和元素入手,系统梳理学校历史上的党史脉络,重点讲述先进典型人物的红色故事,生动诠释共产党员不变的初心,激励广大师生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强化责任,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担负起强农兴农的使命。

理清党史脉络,沐浴党恩“强信心”。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高等农业学府,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肩负起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活化”历史,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丰厚的精神给养,立足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北校区三号教学楼,开展“红色故事”讲演活动,邀请离退休老党员、老专家,校史校情宣讲团学生,以口耳相传、朋辈带动的形式,讲述学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新文字研究会、西北农专地下党支部、学子踊跃赴延安参加革命、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跟随王震将军支援边疆等故事,激励广大师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的嘱托,脚踏实地,提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信心和勇气。

讲述典型人物,实干担当“持恒心”。学校建校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浓缩成了一部西农人积极响应“建设西北”“开发西北”“强农兴农”,为解决农业的卡脖子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懈奋斗史。学校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鲜活化”学校历史上的名师大家,通过拍摄《麦济苍生》《在灿烂的阳光下》等微视频,讲述两代小麦育种专家“育得金种慰苍生”的执着追求,赵洪璋院士累计培育出四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麦品种,推动我国小麦产量上了四个新台阶,被毛泽东主席亲切赞誉为 “一个小麦新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赵洪璋的学生、“三秦楷模”入选者王辉教授,接过他的接力棒,为培育出优质、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矢志不渝,七十多岁仍奋斗在小麦育种第一线。在校园网开设专栏,讲述为响应党和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20岁时怀着一腔热血,跨越1200公里来到陕西,扎根大西北,致力于解决玉米种质资源贫乏、育种技术落后等关键技术难题,用行动印证信仰力量的玉米育种专家胡必德;讲述怀揣建设大西北的人生理想,扎根黄土,跑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奋斗了一辈子李锐研究员;讲述用四十载光阴跋山涉水,呕心沥血为革命忠魂刻下一座又一座永不磨灭的纪念碑,在陕西党史界树立起一面旗帜的张守宪教授等。通过鲜活的党员故事,激励广大师生自觉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传承“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西农精神,爱党爱国,用实际行动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持续奉献“西农智慧”和“西农力量”。

回首入党记忆,信念如帜“守初心”。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弘扬“读懂中国”“我想向党说句话”等活动结合,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守牢“立德树人”初心,为培养卓越的“三农”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传承“五老”精神,举办“走进尘封的档案袋”“走进老党员”等活动,揭开尘封的历史记忆,走进老党员的红色初心驿站。党龄70年、99岁老党员熊运章 “是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让我走上革命道路,所以一辈子跟党走就成为我终生的信念”;入党74年的老党员和元根初心不改、使命不移,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业绩的奋斗历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开展讲好“一堂党史主题课”,八院士走进洛川革命圣地,传承红色基因,实施乡村振兴,用科技创新助力洛川苹果产业绿色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引导广大师生珍惜青春,不负韶华,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