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两会声音(8)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两会谈

“一县一业”:助县域发展 促群众增收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打造“一县一业”,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就此话题,3月8日,记者连线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

霍学喜表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要以县域为主阵地,夯实“三产”融合发展基础。在他看来,通过优化县域创新创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并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既有助于缓解大中城市的发展压力,又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县域市场环境。

打造“一县一业”,关键在于自身特色。霍学喜说:“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和产业分工布局规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这样可形成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市场环境,同时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体系拓展新空间。”

“一县一业”需要创新赋能。“通过加强县域基层组织体系创新和产业治理能力提升,促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业态,进而提升县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霍学喜说。

在推进“一县一业”过程中,如何打造县域首位产业集群,使县域经济做大做强?霍学喜表示,可借鉴我国在创建产业开发区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创建特色明显和优势突出的县域产业园区,并创新和完善县域产业服务功能。这样有助于形成促进龙头企业成长的经营环境,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布局集中化的县域经济竞争格局,并持续、系统地拉动乡村产业兴旺。

“同时,要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为传统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霍学喜说。(陕西日报 甘甜 )  

霍学喜委员:建议将杂粮生产明确纳入政府粮食安全目标考核体系

“建议政府重新审视杂粮产业,优化杂粮区域布局,重视培育新型杂粮经营主体,加大杂粮产业支持力度,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粮食安全与居民营养战略需要。”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在今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作出上述呼吁。

3月8日,霍学喜委员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介绍,近期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成团队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开展了杂粮生产与消费情况调研。调研涵盖谷子、高粱、大麦、荞麦、燕麦等谷物和芸豆、绿豆、蚕豆、豌豆、豇豆等豆类。发现杂粮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巨大,但在产业布局、组织、市场、政策等方面面临挑战。

霍学喜委员说,杂粮营养价值高,可提供丰富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作用。我国杂粮的优势产区分布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但一些地方政府对杂粮种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多追求主粮作物产量。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仍追求种植主粮作物,忽略了更具优势的杂粮作物,造成杂粮优势产区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不合理,导致杂粮消费缺口从2017年的1687.9万吨扩大到2020年的4368万吨。

其次,杂粮生产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缺少种植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同时,杂粮生产未明确纳入政府粮食安全目标考核体系,导致公共科技投入不足,研发、创新能力偏低。

在提案中,霍学喜委员建议,将杂粮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潜力作物。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因素,科学制定杂粮产业发展规划。重视发挥杂粮作物节水、抗旱、适应性强等特性,鼓励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杂粮作物,促进杂粮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适度替代高耗水型大宗粮食作物。(国际在线  黎萌 )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