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深化“四个有组织”】(3)生命学院 以“四个有组织”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等重大战略需求,生命学院党委以“有组织新农科建设、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研发推广、有组织对外合作”为工作指引,系统推进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2025年以来,学院在高水平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创新拓展等领域取得突出进展,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有组织科技创新,构建全链条攻关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学院党委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牵头的专项领导小组,将科技创新纳入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等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书记碰头会,主动对接国家农业重大需求,针对基础研究薄弱环节和交叉学科难点,制定“分层分类”培育计划。在工作机制上,学院党委建立党委委员联系教研室制度,班子成员下沉一线开展调研指导30余次,现场解决科研选题、技术路线等实际问题。学院出台《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支持高层次人才发展实施办法(试行)》和《“登峰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教师科研竞争力显著增强。截止目前,学院教师年度在《PNAS》《Plant Cell》《Science Bulletin》《Developmental Cell》和《Nature Food》等学校认定的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篇,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小麦抗逆与分子遗传改良团队入选学院首批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刘杰、李积胜等教授展现出强劲的科研创新活力和人才培育实力。

推进有组织新农科建设,拓展专业发展新赛道。学院党委将专业建设作为新农科发展核心任务,成立生物信息学新专业申报专项工作组,通过召开学科发展研讨会和校内外专家论证会,系统整合生物学、信息学等学科资源,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申报材料联审、培养方案联议、专家意见联改”工作机制,历经8个月筹备,生物信息学专业成功获批,2025年计划招收2个班60名学生。该专业聚焦农业生物大数据分析、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填补学院新兴交叉学科空白,完善新农科专业布局,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复合型人才。

深化有组织研发推广,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学院党委以乡村振兴和示范推广为抓手,依托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建立6个示范样板基地,开展技术培训41场次,培训2.5万余人次,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董娟娥团队成果不仅实现技术突破,更通过“企业+农户+高校”合作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董娟娥教授团队的 “林下五味子、猪苓优质生产关键技术” 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林业科技成果一等奖,创新复合种植设计使五味子产量提升 50%、产值增长45.7%,选育3个中药材优良品种,颁布4项地方标准,技术推广覆盖23.7万亩,新增产值1.6亿元,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

拓展有组织对外合作,构建国际交流新格局。学院党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新范式。5名丝路专项硕士生赴巴基斯坦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联合培训与学术交流,获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接见,并与真纳大学、拉瓦尔品第干旱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访学期间,学生系统学习微生物技术、精准农业等领域课程,实地考察中国农业科技在巴示范应用,掌握无人机精准农业等前沿技术。此次合作依托丝绸之路生物健康农业产业联盟,构建“国内试验田+海外示范园+企业平台”实践体系,形成“校企协同、科研反哺教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一带一路” 农业合作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学院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达成师生交流与科研合作意向,与巴基斯坦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千人培训计划,推动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徐三友强调,“教师是落实‘四个有组织’战略的核心力量,学院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优化服务保障机制,为教师成长、学院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注入持久动力。”生命学院将锚定国家“农业强国”建设目标,持续深化“四个有组织”战略布局,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