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与区域虚拟水流动报告(1997-2023)》发布

(光明日报 2024-10-30)

10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历时近20年完成的《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与区域虚拟水流动报告(1997-2023)》正式发布。编写工作组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发布报告。

1_副本.jpg

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世界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上升,水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中国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粮食生产区域差异显著,北方地区水资源压力持续增大,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挑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长期关注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安全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粮食水足迹与虚拟水研究,该报告深入揭示了粮食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转化、调运与再分配过程,对制定科学用水方略,保障区域水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系统解析了1997年—2023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了粮食生产过程中绿水(有效降水)、蓝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消耗过程和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异质性,探讨了由于区域粮食生产与消费错位导致的粮食区域调运现象,量化分析了伴随着粮食调运而产生的虚拟水流动过程与特征。

报告发现,中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北方地区聚集,粮食产能增幅与水资源禀赋空间错位进一步加剧。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空间差异显著。“北粮南运”伴生的粮食虚拟水“北水南调”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

报告表明,现阶段中国粮食生产用水面临水资源禀赋不足、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生产侧用水效率提升的边际效益递减、北方地区水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性下降等严峻挑战,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科学降低粮食生产水足迹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报告认为,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可显著降低粮食生产水足迹,但现有技术在部分区域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通过农业节水新质生产力驱动,开展多维度全过程用水管理,实现粮食生产—消费环节的生物—农艺—工程—管理综合节水,构建农业高效科学用水新理论与新方法,是解决粮食生产面临水资源短缺困境的重要举措。

报告建议,针对粮食生产面临的水问题与挑战,应积极做好“统筹蓝水(灌溉)与绿水(降水)利用”“统筹实体水和虚拟水耦合调控”“统筹国内和国际粮食虚拟水贸易”“统筹生物—农艺—工程和管理节水措施”等“四个统筹”,实现粮食生产和消费全过程用水调控,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表示,该报告为系统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用水特征及面临的水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所提出的粮食与水问题解决思路也为世界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借鉴。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f50af5bb77314378a44c870aad4ac169

2024.10.30光明日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