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科学家精神|我的父亲山仑院士

(群众新闻 2022年5月26日)

“一辈子哪怕只干好一件事,就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长期培养。”

——摘自《山仑传》

1.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是我国旱地农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方向的开拓者,他热衷于半干旱地区作物对有限水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及其应用的研究,开辟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的新领域。根据多年研究,他揭示了多种作物在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缺可使作物产生生长、生理及产量形成的补偿效应,使节水与增产目标得以同时实现,为推进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依据。他还就黄土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目标及实现途径提出了系列新论点,并在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山仑院士的儿子山立先生为我们分享了一些山仑院士日常的趣事。从这些“琐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老科学家的精神——

2.jpg
山立和父亲山仑院士   

我曾有机会亲手创作一部《山仑传》,当我接到金城出版社的征稿函后,第一时间和父亲商量:“我写行不?”他回答:“不行!”并表示说:“儿子写老子总有吹捧之嫌。”

记得在2013年学校为山仑院士举行的八十周岁生日寿宴上,我曾为此写了一首小诗,概括了父亲的大半生:“古稀悄至寿比天,几多艰辛化甘甜。胸中藏书三千卷,旱地农业称奇观。老骥伏枥谱新篇,无悔人生八十年。昨夜星辰今灿烂,夕阳映红半边天。”大家都说写得好,为此,自己还很得意。那几天我找人用毛笔把这段小诗写在宣纸上,还专门装裱好。可送到他面前后,他却说:“什么‘夕阳映红半边天’?余光而已。”他习惯把自己比喻得矮一些。

3.jpg
山仑院士(中)在野外调研   

我5岁与母亲坐火车从郑州来到杨凌。那天,天下着小雨。我们一下火车,接我的父亲就背着我穿过泥泞的街道,向北转过街角,一条宽阔厚重的石子路呈现眼前。继续往前,那“五台山”上高耸着的“三号楼”突兀地压迫和震撼着我的视线。这时,负重前行的父亲扬起头,额上汗水和雨水混合着往下流。几十年后,这段我5岁时的记忆依旧非常清晰。

父亲并不强壮,体态看上去弱不禁风。年轻时常年奔波在外,60岁以后依然如此。80岁那年,他才说自己感觉老了。85岁后他离开岗位,退休在家。我劝他,做些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练写大字、打太极,他摇头;我弟弟让父亲去他那里住些日子,他还是摇头;他的朋友西安微生物所的谢教授给他打电话:“来三亚吧,这里风景宜人,适合养老。”他还是“岿然不动”,每日依然坐在他那三尺书桌前。我不解,多次问他,他讲:“这是最舒服的状态”。

4.jpg
山仑院士(左三)在野外调研   

当然,人老了记忆就变得模糊。比如,在他的书房,他曾多次给我交代,文件放在书柜的哪一格里,书籍摆放在第几层。唯一不变的是上午与下午走进书房的时间。有次我问他,有多家媒体称您为“中国旱地农业之父”。他笑笑说自己喜欢《山仑:“农门”里的人生》这篇文章的表述。

与其他老年人一样,父亲也身患基础病,76岁那年,因在野外考察晕厥过一次后,每年都要住医院一段时间。

记得有一年,他因糖尿病住院,正逢高级病房紧张,医院只好安排他与一位快出院的中年男子暂住一个病室。中年人见同病室住下一位干瘪老头,就问护士:“什么人塞到这里?” 护士:“一位院士。” “院士是干啥的?” 护士翻他一眼,没吭气。

中年人听见有人称父亲:“山老”或“山老师”, 也对父亲很和气。中年人每天都有人探望,高档礼品堆满“半壁江山”。而探望父亲的大都是他的学生。床头一旁是学校送来的花篮,其余就是我们家属或学生送来的书籍和资料。

那位中年病友性格开朗,喜欢高谈阔论。若有重要客人探视他,就会一一介绍给父亲,什么某公司老总、女婿单位领导等等。父亲也一一点头回礼。除了家人外,父亲从未介绍他的探访者。

5_副本.jpg
山仑院士作报告   

有一天打完吊瓶,中年人心情不错:“山老!你平时人缘不行吧?” 父亲笑问:“怎么讲?” 他说:“你看每天都是看望我的,你不冷清?” 父亲笑呵呵地说:“我养病,又不是开会,要这么多人干啥!” 这天下午,院方通知给父亲调换病房。父亲客气回应:“算了,只要这位先生不反对,跟他待在一起挺有趣,很开心。”

父亲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对饭菜也不挑剔。如果不讲他的业绩、他的旱农、他的学生,以及他所主持的国家重大课题,我还真不知道,他的快乐在哪里?他喜欢面食,却没有那种离开不行的感觉;手机还是老旧式,没有微信功能,可他从不要求更换,他讲:“有电脑就行。”

这几年,尤其是我母亲去世后,他常让我打探其他老同事、老朋友的近况,我就尽我所知讲述给他,他也饶有兴趣地听。我能体会到他那种回首往事时的特别心情。有人问他:“山老,何不叶落归根?”他总是笑笑说:“习惯这里了。”其实,我知道,谁劝都没用,他就像一块黄土高原上夯实的泥土,与这里浑然融合成一处坚实的板块。而远方,那个富饶得让他魂牵梦绕的山东胶东半岛依然在他梦里。

(本文作者:山立,供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编辑:杨小兵

责编:赵天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564/9623118.html?isShare=true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