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陕西日报》让农科“果实”落进农民口袋

——记我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

《陕西日报》 2019年12月25日

  “你看,这块展板展示的是我们科技扶贫主力军,里面不仅有高校教授,还有不少‘土专家’。多亏了他们,杨凌的农业科技才能推广到全国各地……”12月19日,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工作人员唐伟一边翻阅手机里的图片,一边向记者介绍。

  唐伟所说的,正是今年杨凌农高会上备受关注的“杨凌示范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展”。展板上的每张图片背后,都有着杨凌科技扶贫的精彩故事。

  12月21日,在接受采访时,商南县郭家垭村村民吴凤云难掩激动:“自从去年到沁园春白茶种植基地工作后,我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拿到了入股分红。现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然而,就在几年前,郭家垭村还被一片荒山野岭包围着,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大多靠几亩薄地维持生活,找不到增收致富的门路。

  2011年4月,为建成集茶叶品种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在郭家垭村附近成立了沁园春白茶种植基地。可没想到,商南县四季气候多变,不是茶叶优生区。茶叶的栽植难题成了大伙儿的“心病”。

  转机出现在2016年。为解决这一难题,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与杨凌示范区对接,经过一番周折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商南县试马镇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南茶叶技术推广站。

  一开始,从南方引进的茶树苗子便水土不服。北方的低温天气导致冻土现象严重,茶树苗子成活率不足60%。得知情况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肖斌教授带领团队走进田间地头,设计出“地膜+小拱膜”的种植方法,成功应对多变气候。次年,当地茶叶产量和品质就有了明显提高。

  随后,在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的组织下,一批批农科教授和“土专家”来到商南县,为当地农民教授茶树育苗及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坚定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南茶叶技术推广站以沁园春白茶种植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茶树品种选育、栽培及茶叶加工、产品研发等指导培训,为周边130余户贫困户带来了“致富经”。

  这只是杨凌示范区科技扶贫的一个片段。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共建现代农业产业“飞地园区”帮助产业提质增效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科特派创业推广等6种推广模式。在他们的带动下,1000余名科教专家、15644名具有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的“土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把农业科学技术“种”在生产一线。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已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44个,实现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秦巴山区75个贫困县全覆盖,通过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累计让48万余人受益。

  “接下来,我们打算创新‘互联网+农业+扶贫’模式,引导电商企业与当地产业对接,真正让农科‘果实’落进农民口袋。”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局长赫思远说。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12/25/content_642731.html?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