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教育电视台》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电视台》    2019年8月3日

  我国既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虽然粮食产量实现了连年丰收,但也面临不少粮食安全挑战。有这样一群高校里的“麦田守望者”,他们始终怀着让“百姓吃得饱、吃得好”的初心,执着地守着一片片麦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辉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同期:我叫王辉,1943年生的,就是咱们西北农林学院毕业的,回到学校以后一直跟随赵老师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的研究,搞小麦育种。

  正在介绍小麦育种的王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同时也是陕西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他,坚守小麦育种已经有46个年头。

  采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辉:可以说从大学阶段在实习阶段就爱上小麦了,总的来讲因为是农村长大的,所以对农作物来讲感情比较深,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吃不饱肚子,我在上学期间确实体会到,粮食对咱们国家的重要性。

  “吃饱肚子”这个让现今很多年轻人难以想象的朴素愿望,在当时成了王辉和赵洪璋院士的首要小麦育种目标,一定要把产量搞上去。

  采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辉:蓖麻1号到1959年,年推广面积达到9000万亩,占到咱们国家小麦面积的四分之一,就咱们国家刚解放初对解放,解决咱们国家粮食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粮食增产,缓解了“饿肚子”的难题,可赤霉病、易倒伏等小麦育种的新问题又摆在了眼前。

  采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辉:生产上小麦倒伏是一个大问题,农民有句话叫啥呢,每刀一把草,就是每刀了以后只能收一把草,对生产来讲,当时高产和稳产要结合的话,必须抗倒伏,不抗倒伏不行。

  为了研究抗倒伏的小麦,王辉扎根麦田就是几十年,从试验田到农家种,从提产量到改育种。历经风霜雪雨,小麦从发芽到吐穗,王辉也从青丝变成了白发。

  采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有句话说王教授对小麦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蹲在地头一看小麦就是一辈子。

  采访 王辉助理 孙道杰:八月十五的时候是我们种麦的时候,端午节的时候是收获的时候,这时候他子女在外面工作,要回来看望父母,就是带着孩子一家人都是跑到地里面来找王老师。

  育种如育人,几十年来,王辉不仅扎根麦田选种育种,还一有时间就来到实验室和学生交流,传授经验。

  采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辉:地里边搞些研究,和青年人,和课题组的同志在一块儿讨论讨论问题,一方面可以对我来讲的话心情也好,再一个对他们来讲工作也是一个支持。

  采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他对育种的这份全深深的付出,还有他对同我觉得老师的这个心让我们特别感动,我们更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急功近利

  采访 王辉助理 孙道杰:快50年了,他从不放弃,发自内心的佩服,然后是好好学习。

  王辉:我自己有粮了,放在自己手里以后,吃我自己的粮食,我心里踏实。

  46年来,王辉先后主持育成了西农1376、西农979、西农20等12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约2.0亿亩,其中历时18年研究出的西农979做到了优质高产、半冬早熟、多抗广适的良好结合,推广面积达1.29亿亩。

  原文链接:http://m.cetv.cn/p/338769.html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