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 2019年6月19日
农民曹谢虎的获得感
“没有白水苹果试验站,就没有我们的今天。”陕西省白水县果农大户、曾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带上美国哈佛大学讲台的曹谢虎如今一谈起自己生活的巨变还是难掩激动。陕西省是中国最大的苹果产区,全省有近10万果农,曹谢虎就是这些果农中依靠科技兴农受惠的代表之一。“1995年,我栽植了6亩多苹果,但由于缺乏务果技术,树长了七八年,产量仅0.75万公斤,收入不到2万元。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我们县建了白水苹果试验站,很多专家来给我们专门指导苹果生产,推广种植新技术,苹果长得越来越好。”
深耕15年,白水成了他的家,苹果成了他的娃。图为西农大专家助力团教授赵政阳。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曹谢虎掌握了科学种果的方法,依靠苹果收入他不仅供两个儿子上大学,还盖起了300平方米的新房,换上了高级轿车。因为突出的种果成绩,2017年曹谢虎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优秀职业农民”,成为了白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渭南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2010年11月22日,穿着一身唐装的曹谢虎在美国哈佛大学面对着100多位各国与会代表作了《科学种果改变我的生活》专题演讲。在世界顶尖学府的讲台上,这位来自中国西部的农民,用图片和自己的语言,介绍了他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的苹果试验站科学种果致富成功的发展历程,搏来现场阵阵掌声。“作为一个普通农民,能够站在哈佛大学的讲堂,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衷心地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带我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这是当天曹谢虎的原话。
自2004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开始探索“在政府推动下,以高校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如今走出了一条发挥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路子,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西农智慧,贡献了西农力量。
“西农模式”的第一块试验田
位于陕西省白水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是“西农模式”探索的第一块试验田,也是“西农模式”的一个缩影。
“刚到白水建站时,白水果业正处于苦苦挣扎阶段,受困于果树早期落叶病和腐烂病,果农们对种苹果失去了信心,纷纷挖树改种其他作物。”试验站首席专家也是建站元老、西农大园艺学院教授赵政阳向笔者回忆,形容当时是“满目疮痍”。
面对当时极其困难的局面,赵政阳带着从修围墙、引水拉电着手,开始了艰辛的建站工作;同时与地方政府合作,启动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向果农示范推广苹果栽培新技术。不论是入冬后的修剪还是开春后的施肥、疏花,苹果种植的每一环节他们都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指导、示范,成了拿工资的“果农”。
在赵政阳的带领下,白水苹果迅速走出低谷,不论是收成还是品质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深耕十余年培育的“瑞阳”“瑞雪”等苹果新品种成为了市场上的新宠儿。赵政阳教授的团队也凭借实用的技术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了当地果农,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县乡干部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近15年来,在试验站的示范引领下,白水县的苹果种植规模从最初的42万亩发展到55万亩,产值从5.2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亿元,60%以上的果农户亩收入超万元。
“我来的时候40岁,一把壮年,现在都快60了,你看我这头发就知道了。”双鬓染霜的赵政阳教授自己都想不到,为了帮扶白水发展苹果产业、帮助农户科学种植脱贫致富,他带着一班人一干就是15年。以赵政阳为首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们,把青春奉献给了陕西苹果事业,把汗水洒在了渭北旱塬的黄土地上,亦把口碑留在了果区人民中间。
从白水到合阳“西农模式”在拓展
陕西省合阳县的丰阜现代农业园区是“西农模式”的另一个代表示范站。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合阳县人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示范站,设施冷棚葡萄300亩,在西农大房玉林和张宗勤等教授的技术指导下,通过扶贫产业园区建设,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安排贫困人口就业454人,带动113户贫困人家脱贫致富,显著提高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成为了“造血”与“输血”并举、扶贫扶志兼顾的脱贫典型。
西农大葡萄种植专家张宗勤教授成了葡萄园中的“红人”
笔者来到合阳县时刚好赶上张宗勤教授当日现场授课。来到田间,远远望去,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深处有一簇小蓝帽格外跳脱醒目。走近过去拨开重重包围,我们才找到了正在讲解葡萄种植技术的张宗勤教授。“花期不要打药施肥,不建议环割环剥。不管开几朵花,一个枝上只留一串果,只留一串果!”为了让农户听得更明白,张宗勤教授专门采用陕北方言教学,话语抑扬顿挫,反复强调着重点。
授课间隙,热烈讨论交流着葡萄种植问题的两位大姐吸引了笔者的注意。“我们是从隔壁乡过来的,每次都有政府派车上门接,过来培训两天还管吃管住,真是太好了!”参加过多次现场课的大姐脸上乐开了花。
据了解,像这样的现场教学培训课张宗勤教授一年要上200多次,张教授还让农户们加了他的微信,有什么葡萄种植问题随时咨询。“我给你们看看这个,”说着张教授特意拿出了一本彩绘的《冷棚红地球葡萄(红提)栽培技术》手册,“我们专门用硬纸做的,可以比较耐磨。里面都是彩图说明,农民拿绳子一穿挂在家里随时查,很好看也很方便。”
随着群众种植技术提高,合阳县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万亩,亩产值1.5万~2.5万元。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以农业示范站为枢纽、以高校专家为依托的“西农模式”,在县域果农脱贫致富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帮促作用,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工作的无缝对接,对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目前学校已经在全国15个省建立产业试验示范站27个,示范基地46个,科技示范园100多个,有效破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被誉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
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
计划推动高校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6月12日,教育部“落实全教会,奋进迎华诞”暨“1+1”系列活动走进陕西新闻发布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发布会上介绍,2018年岁末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推动高校加快构建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设计和系统部署。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自《行动计划》出台后,各高校积极响应,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高校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试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近1400个,服务涉农企业1700余家,示范推广新成果1万余项,新增产值近6000亿元,共同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农模式系列报道一,未完下期待续……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