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陕西农村网》蔡宇良:陕西樱桃产业首席科学家

陕西农村网》 2019年3月26日

  素有“百果之王”美誉的樱桃,在陕西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真正形成规模栽培却只有十几年时间。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进程中,陕西樱桃产业强势崛起,由最初的农户零散栽植,发展到以农业园区为主,集生产、储存、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经营。目前全省樱桃栽植面积达57万亩,占全国总面积260万亩的22%,成为名符其实的樱桃大省。千亿元的樱桃产业,遍布三秦大地,红艳艳的樱桃,映红了果农的笑脸,映红了兴农富民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陕西樱桃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科技专家从良种筛选引进,到果树栽培、砧木嫁接、病虫害防治、新品种研发一系列领域的全程技术服务保障。陕西现代樱桃产业技术体系就是专门为果农服务的专家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蔡宇良,就是一个30余年从事樱桃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丰硕,国内首屈一指的樱桃专家,陕西现代樱桃产业跨越发展的带头人。


 秦樱1号甜樱桃

走出乡村,从农家娃到大学教授

  1964年阳春三月,蔡宇良出生在岐山县凤鸣镇巩寺村一个清贫农家。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老实农民,只能在生产队挣工分勉强养活七口之家,作为家中最小的幺儿子,蔡宇良自小经见了农家日子的难场。更让他刻骨铭心的是刚刚牙牙学语那年,二姐突患小儿麻痹下肢瘫痪,吓傻了的父母为给女儿治病,几乎丢下家庭,四处求医问药,掏空了家底,欠下一河滩烂帐,却因为医学技术的局限,可怜的二姐仍然落下了终生残疾,肌肉萎缩的双腿,仅能勉强挪动碎步子。

  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幼小的蔡宇良心疼姐姐,更体谅农民父母的不易。他从三四岁就跟着哥哥和姐姐,去田野里拔猪草、树林中捡柴禾、河湾里放羊,极尽能事地帮助家里养猪喂鸡,补贴入不敷出的穷家……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正是童年艰苦的经历,教给了蔡宇良直面生活,立下了靠知识改变命运,为农民父母争一口气的决心。上学后,他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考试成绩每学期都在班级拔尖儿,年年捧回三好学生的奖状,给了苦熬苦挣的父母莫大的安慰。


蔡宇良教授讲授樱桃栽培技术

  机遇垂青有志者。1979年,蔡宇良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重点高中宝鸡中学录取,喜得父母热泪涟涟。这是初中专统招统分时期,许多农家子弟希望跳出农门的最佳捷径。但他并没因此而满足,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继续读高中,将来考入大学上,他在两年间学习了高中阶段知识后,1981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选择了果树专业,三年两连跳实现了大学梦。

  四年苦读拿到了学士学位后,1985年7月,蔡宇良进入陕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自后15年间,他在潜心从事果树研究工作的同时,先后在西安外语学院、英国国际园艺研究所进修学习、做访问学者,在陕西省果品研究中心担任了5年助理研究员。2006年获得西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从此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园艺学院副教授,一年后晋升教授职称,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年仅40出头的蔡宇良,在知识的海洋里一路求索,完成了从农家孩子到大学教授的华丽转身。

献身樱桃,精彩的人生一路高歌

  在陕西果业市场,苹果一直是拳头产业,以红富士、黄元帅、秦冠为首的一系列优质产品,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实际上蔡宇良教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是研究苹果。1994年他与同事合作,就在《陕西农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旱地矮化苹果栽培技术研究》,引起专家重视,为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那么,他后来为什么选择主攻樱桃专业呢?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苹果产业红遍了三秦大地,让首批栽植果树的一部分农民尝到了甜头,率先发家致富。于是,全省兴起了苹果热,家家栽果树,村村建果园。在一些苹果栽培非优生区也盲目跟风上马,建起成片的百亩、千亩苹果林。由于人们忽视了市场发展规律,在苹果发展的非优生区栽培苹果,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差,果商不愿意收购,很快出现了卖果难,上万亩苹果园刚开始挂果就被市场淘汰。果贱伤农,许多果农流着泪水,只得成片地挖除苹果树。

  蔡宇良1985年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到陕北延安市洛川县指导当地果农发展苹果,除了春节回家几天外,三年中一直呆在洛川,他和同事一起指导果农们普及果树管理技术,推广旱地矮化苹果栽培技术,改良当地红星,红冠,红元帅等老品种。三年间他走了多少路无法统计,骑摩托车就报废了两辆。该项成果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蔡宇良教授在地头讲课

  在各地调研时,蔡宇良看到果农将成车卖不出去的苹果倒进沟里。苹果垫猪圈的悲剧,深深地刺痛了农民儿子蔡宇良的心,那一刻,他发誓那怕拼尽毕生精力,也要为农民兄弟创出一条果业兴农的新路子。不久他去英国学习期间遇到了世界著名的矮化果树专家吉姆奎因兰教授和前国际樱桃学会主席韦伯斯特教授,通过学习交流,认识到了水果发展多样化的重要性。也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到了被誉为世界高档水果的欧洲甜樱桃,他被这种紫红鲜艳,色泽诱人、脆甜可口、果肉厚、果汁多,被誉为早春第一果,亩产达3000余斤,在英国当地每斤售价约合人民币150元的水果所吸引。他坚信,将来樱桃一定会是国内果农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就这样,年轻气盛的蔡宇良,将自己的主攻方向转向了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樱桃栽培学领域。他20多年埋头致力于樱桃种质资源引进、品种选育与栽培试验、果树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和主要参加了国家、陕西省及学校科研项目30项:主持国家863樱桃子课题《优质多抗樱桃分子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项目;农业部《樱桃产业主要障碍因素攻关研究》子课题研究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樱桃高抗逆优良品种选育、集约化栽培及加工技术研究》;参加“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核果类果树新品种选育-樱桃新品种选育》项目。主持陕西省重大科技攻关《大樱桃优质抗病抗根癌砧木选育》项目,《陕西省现代樱桃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樱桃试验示范站建设》项目。已连续3次主持承担了科技部《中国匈牙利核果类无病毒果树新品种合作研究(CHN33-19)和优质樱桃品种、果树砧木及多样化果品的研究与示范》等项目。与陕西省林业厅共同主持完成了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欧洲大粒樱桃良种、优良砧木及高效栽培技术引进》科研课题。


  为果农讲解樱桃修剪技术

  在樱桃新品种研发方面,蔡宇良教授先后选育审定樱桃新品种:马哈利“CDR-1”樱桃砧木、“秦樱1号”“短枝艳阳” “吉美” “玫丽”“奥德”“玫蕾”和“奥杰”8个。其中《马哈利CDR-1樱桃砧木分子鉴定方法》《基因组RAPD分析的秦樱1号分子鉴定方法》,2010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樱桃超细长纺锤形修剪方法》《樱桃V字型整形修剪方法》,2015年再获国家发明专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蔡宇良教授独立主持完成的“樱桃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研究”成果,200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樱桃新品种及矮化高抗逆矮化砧木选育示范与推广”项目,2012年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优质樱桃新品种及矮化高抗逆砧木选育示范与推广”项目,201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樱桃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在201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获杨凌示范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2015年获欧洲最高园艺学学术奖。1991年和2017年先后为国际园艺学会出版的樱桃权威专著《樱桃作物生理、生产与利用》及《樱桃生物学、生产与利用》书籍撰写中国樱桃生产与利用状况章节。2008年主编出版了《樱桃》专著,多年来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目前有两项发明专利在申报中。

  获奖既是辛勤付出的回报,亦是对成绩的肯定。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一系列发明专利,使蔡宇良教授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樱桃研究领域里的权威专家。  

科技兴农,樱桃映红产业路

  “樱桃好吃树难栽。”这是流传在陕西农村的乡间俚语。樱桃虽然品种很多,但根据枝干长势,大体可分为乔化和矮化两大类。乔化樱桃由于树冠高大株数稀疏,亩均最高产量只有700公斤,首次挂果周期长达6年。整整6年没有任何回报,漫长的等待让大部分果农望而却步,这也是陕西虽有几千年的樱桃栽培史,却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国外矮化樱桃品种,增加了密植度,最高产量达到了1500公斤,但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缺乏,樱桃根癌病的顽疾,让许多栽植户损失惨重。

  选育新品种、缩短樱桃挂果周期、有效防治根癌病,成为吸引果农积极栽植,发展樱桃产业的关键。

  1990年,蔡宇良在英国东茂林果树试验站学习矮化果树研究技术时,接触到甜樱桃高接换优嫁接法殖技术,国外先进的科学理念,独特的选育方法让他眼界大开,也给了他研究樱桃,创制新品种的新思路。回国后,他一头扎进实验室里,采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技术,开展樱桃砧穗亲合力试验,研究不同砧木对欧洲甜樱桃的嫁接亲合力及其机理。持续探究樱桃根癌病发病分子机理。整整10多年,蔡宇良教授钻在高深莫测的樱桃王国里,持续不懈地追求。在一次次失败的积累中,于2002年创制出适宜不同区域生产、矮化、抗根癌病性强、早果、耐盐碱的樱桃砧木——高抗逆性马哈利“CDR-1”樱桃砧木。解决了我国缺乏优良抗根癌病、高抗逆性樱桃砧木的问题。不仅缩短了传统樱桃的挂果期,将矮化樱桃的产量每亩提高到2000公斤。这一专利技术在全国推广后,让以前果农并不亲眯的樱桃,开始红火起来,陕西各地由此拉开了大面积栽植樱桃的序幕。

  接着,蔡宇良教授乘势而上,利用DNA扩增片段序列对樱桃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分析,对樱桃的基因组遗传变异进行测序和DNA指纹分析,构建不同樱桃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我国野生樱桃的系统进化关系、樱桃细胞融合、胚挽救等细胞工程技术。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2004年选育出了早熟、优质“秦樱1号”樱桃新品种。陕西从此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樱桃品牌,大粒甜樱桃在三秦各地大量栽植,第一批敢为人先的种植户,首期挂果的樱桃每斤卖到了150元以上,市场仍然供不应求。原本默默无闻的樱桃,一跃成为陕西果品中的朝阳产业,铺就了一条新的兴农富民之路,数千万农户通过栽植樱桃摆脱贫困,发家致富。

  求索的路没有止境。作为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蔡宇良既要给本科生讲课,又要指导研究生、博士生,但农业科学家的职责并不仅仅是研究开发新品种。为了避免苹果垫猪圈悲剧的重演,他在忙于专业研究的同时,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果农的需求,时刻关注国内外樱桃销售市场的变化。早熟樱桃集中上市,有谷贱伤农的风险,他几乎与秦樱1号同期选育出了中熟、优质、大果形的“短枝艳阳”樱桃新品种;农户反映樱桃贮存期太短,长途外销损失大,他及时选育出晚熟、优质、耐贮运、果大的“吉美”樱桃新品种。在以不同产期合理布局樱桃产业的同时,蔡宇良教授未雨绸缪,开始为连年增长的樱桃果品寻找新出路,2018年开发研制出国内首例樱桃红酒……


 轻伤不下火线

  正是蔡宇良教授以科学严谨的姿态,带领着他的樱桃研究团队,为陕西樱桃产业一路保驾护航,使我省矮化高产樱桃从无到有,短短10多年间发展到57万亩,每年仍以6万亩的速度增长,小小的樱桃形成了千亿元的大产业。西北最大的万亩樱桃园——西安市灞桥地区樱桃产业基地,栽植了10多个品种共3.6万亩,年产量2.5万吨,村民创收达2亿多元。2018年4月,铜川市马咀村大棚樱桃每市斤售价180元左右,亩均纯收入达3万元。

樱桃富民,脱贫攻坚显身手

  产业兴农,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新时期的历史重任,作为科学家的蔡宇良教授亦不例外。事实上他已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让全国数千万果农通过种植樱桃发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农科人的才智。但他仍然心系着偏远地区的贫苦农民,在单位分派扶贫点时,他选择了当时候国家级贫困县合阳县的金峪镇坊寨村作为团队帮扶对象。从2013年开始,蔡宇良教授抽出宝贵的时间,长途跋涉深入村组,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地土壤气候特点后,为该村制定出了发展樱桃产业规划。在持续5年的帮扶下,目前,坊寨村已升级为省级农业园区,全村栽植樱桃51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6%。其中188个贫困户栽植樱桃1124亩,已全部脱贫。产业园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形成了集技术培训、果品检测、仓储物流、包装销售、电子商务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推进樱桃产业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加速了产业扶贫进程。

  坊寨村贫困户雷建周一家4口人,父亲和妻子体弱多病,儿子打工无固定收入,大人看病要花钱,孩子成家急需钱,雷建周愁得茶饭不思。2014年他看见村里人栽樱桃时也动了心思,以每株40元的价格,从外县私人苗圃订购了一批樱桃树苗。恰巧被进村扶贫的蔡宇良教授发现了,当即现场说服教育,为他推荐了每株仅2元钱的优质苗木,仅此一项,为贫困户节省了2万元成本。雷建周当年栽植樱桃12亩,2018年亩产1000公斤,总收入13万元,全家一举脱贫,儿子还娶了个俊媳妇。这件樱桃致富的故事,在当地十里八乡被群众传为美谈。

  2018年4初,陕西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倒春寒,早熟樱桃刚刚生出的花蕾大部分冻死,受灾最严重的西府地区减产90%以上。在自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蔡宇良教授就带领团队技术人员奔赴田间地头,现场查看冻伤情况,根据轻重程度研究布置不同的抢救性措施,及时制定出以疏枝、施肥、喷药、为残存弱花人工授粉等科学方法,尽最大的努力将果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有一次,当他爬上树,近距离观察弱花人工授粉效果状况时,由于注意力太集中,没留神脚下一滑,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手指。同事们吓得大惊失色,他虽然疼得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却并没当回事,只到附近医院简单包扎处理了一下,吞了两片止疼药,脖子上挂着绷带吊起伤臂,重新回到了果园里……

  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的首要力量。蔡宇良教授从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为国家培养了果树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9人,现有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4人。2012年,蔡宇良教授应陕西省农业厅邀请,作为编委之一,编辑出版了《陕西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讲义》基础篇上下册,陕南、关中、陕北篇共5卷本的培训教材。为科技兴农,乡村振兴培养了大量的农技人员,奉献了一个农业科学家的满腔热忱。他以实际行动为祖国母亲70华诞,献上了一个农民儿子沉甸甸的厚礼!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原文链接:http://www.sxncb.com/html/2019/xnjcrw_0326/226836.html?from=singlemessage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