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 2018年9月23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西北乡村调查报告。
西部网讯(记者 彭芬)今天(9月23日),正值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开2000余名师生历时一个多月完成的西北乡村调查报告。这一“西农智慧”将助力西北各省区正在筹备的乡村振兴规划。
2000余师生参与调查属国内首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深刻改变了乡村的发展格局,从而分化出不同的乡村类型。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规划设计方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自身的学科、人力和区位优势,成立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团队,从7月25日至8月30日,组织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及暑期返乡研究生、本科生共2000余人,奔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除东四盟)及西藏七省区,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半结构化访谈和深入访谈为辅的方法,以乡村为基本行政单元,针对乡村产业、生态、文化、区位等要素开展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
据悉,此次大规模调查在国内属第一次,共涉及65个地级市,34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国土面积近4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一半。调查对象为各省农业厅、民政厅、资源环保等部门,各个县级、乡镇级政府及村民委员会,总共获得有效调查样本31388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该校将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本次调查报告由西农大2000余名师生历时一个多月完成。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为乡村振兴贡献“西农力量”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乡村类型可以划分为生态保护型、粮食主导型、特种作物型、果蔬园林型、城郊结合型、文化传承型、乡村工业型、草原牧场型、畜禽养殖型、乡村旅游型和多元发展型11种类型。西北六省区和西藏的粮食主导型乡村最多,达到13014个,其他类型乡村大量涌现,其中文化传承、乡村旅游及生态保护型乡村数量分别达到380个、654个、2572个。
报告提出,此次乡村调查的成果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乡村类型的划分可为中国西北、西藏地区乃至中国乡村振兴分类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价值;二是构建的中国乡村类型特征及划分的21个量纲标准,可为其他区域乡村类型的划分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三是搭建的西北六省(区)及西藏乡村类型基础数据库平台,可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编制提供数据管理和信息查询,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智慧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完成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报告只是该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步,此后还将积极推进报告成果落地开花,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持续贡献“西农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原文链接:http://m.cnwest.com/data/html/content/15984145.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