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李世瑶代表:扎根乡土做调研 科技服务到田间

(光明日报 2024-06-08)

当夏日暖阳刚爬上乌蒙山山头,贵州省六盘水市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村民汪祖兰已开始在大棚里忙碌起来。她边仔细检查着西瓜苗的长势,边小心翼翼采摘着鲜红的草莓。

“嬢嬢,这一阵子还不急着开滴灌。”推开大棚的门,一位皮肤黝黑、身形结实的农家汉子走了进来,他正是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

“晓得!草莓怕热又怕干,西瓜花又要果。”放下背篓,汪祖兰说:“有你这个‘草莓博士’手把手教,哪可能记不住喽。”

“还想找你请教嘞!”顿了一下,汪祖兰接着说,“要是今年销好,我还想在自家多种一点新品种的苞谷。你懂政策,说说得不得行?”

“肯定得行!”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李世瑶耐心解释起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

你一言我一语,李世瑶边说边记,一旁的汪祖兰逐渐露出了安心的神色。“跟着小世瑶干,太安逸喽!”她骄傲地向记者介绍,李世瑶本就是远近村寨出了名的“高材生”,现在又成了村里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领着大家搞发展更是“有一套”。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中箐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高少碎瘦”。原来辛苦一年种出的苞谷和洋芋,还不够一家人吃。为了生计,许多村民不得不选择到山外打工。

没想到,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李世瑶,却回家扛起了锄头,整天在地里忙活。这让老邻居汪祖兰颇为不解:“放着城里轻松的工作不干,整天泥巴汤汤的,不是自找苦吃吗?”

大家都说种地“没前途”,而李世瑶却有着自己的坚持:“我们六盘水是‘中国凉都’,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很大。”他觉得,如果利用好气候优势和自己的专业特长,一定能闯出一条科技兴农的新子来。

下定决心的李世瑶,通过不断筛选优良品种、创新种植技术,成功探索出了“草莓—西瓜轮种集约化种植”“山地优质冬小麦—夏鲜食玉米一年两熟高效栽培”等模式。他牵头成立的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更带动起全村草莓、西瓜、鲜食玉米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2023年,李世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除了合作社里的农活,他把更多时间花在基层走访调研上。

“这都是调研得来的成果!”沿着起伏的山上行,顺着李世瑶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一片玉米长势喜人。农田边的柏油上,工人们正忙着焊接和安装引水灌溉管道。

“去年那个天旱的哟,地里一滴水都没有,把送来的新品种好苗子都给糟蹋喽。”汪祖兰说,从老远的地方拉来的水,刚浇上去就顺着山势往下流走了。在调研中,李世瑶了解到,不仅是中箐村,许多周边乡镇都受春旱影响,作物因迟迟无法播种下地而误了农时、减了产量。

要先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解决技术推广应用的后顾之忧。结合专业知识,李世瑶将收集得来的情况向乡镇和农业部门作了专题报告。很快,建议得到回复,灌溉管道开始动工建设,山区农业农村局还为村民们送来了免费的全生物降解地膜。

“现在管道修到了田边,新型地膜既防草保温又能保水,再不怕天干喽!”李世瑶告诉汪祖兰,只要掌握好栽种的株距和行距,用滴灌精准控制好每一株玉米的用水量,丰产不用愁。他还准备借鉴在外地考察学习得来的好经验,走精品种植线,推广黑玉米、紫玉米等市场畅销的新品种。

“村里产业搞得好,种地也天天有盼头!”汪祖兰说,看到种地成了“技术活”,收入还不少,二儿子也打算回来跟着李世瑶学技术、搞种植,在自家田里种上更多新品种。

用好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方能实现“1+1>2”的效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运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李世瑶提交了相关建议,希望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在基层的运用,因地制宜推动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助力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摘下一颗草莓,李世瑶笑着说:“随着更多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大家的生活就像这草莓,一定会越来越甜!”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6/08/nw.D110000gmrb_20240608_3-05.htm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