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2015年12月10日
编者按:郭璋,一个来自东北的年轻女孩,2015年9月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她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学校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支教过程中,她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她与班上42个“娃娃”之间发生的故事和感情纠葛。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事,我们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这个90后大学生身上所承载的厚重的责任、担当与使命。
周末学生不在,实在安静,总要给自己找点事做,于是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给娃娃们“做”点啥。
其实,有这个想法不是一时的,从天变冷开始,从我觉得上一节课以后手脚冰凉开始,从我看到他们在教室写字要时不时的搓搓手开始。天,越来越冷,我必须抓紧时间。
我尽快准备好了材料:丝绵42块,布42块。都是我用不太大的剪刀一点一点裁出来的,再次印证左撇子的确不适合使用为右手设计的工具。这个周末,务必要大干一场。
郭璋为班里42个学生制作的爱心座垫
之前就有想过,一年以后我走了,给他们“留下”什么好呢,要有纪念意义,还要实用、实际。如今的想法,真是再应景不过了,我要把他们每个人的学号绣到座垫上,每一个都是个人的专属,娃娃们坐在教室,要暖暖的。
我没想到自己居然会被缝垫子难住。绣学号不是难事,毕竟之前也没少玩十字绣,但是垫子的棉花装进去了怎么收口呢?我甚至还求助了百度,结果都不尽我意。学校的幼儿园老师看到了我的“女红”,笑了,问我做了几个了,我说四十二分之一。她手把手的教我如何收口,要将布对好,窝起来一个边儿,针还得从里面走,这样既美观又结实。我豁然开朗,不由的感叹: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
进度快了不少,从一开始的太丑太丑,到四五个以后的还行还行,再到十几个的娴熟左撇子针法,最后,我还学会了使用缝纫机!没错,手扶脚踩的那种!我要由衷的感叹: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缝纫机的帮助,一个小时完成了我一个下午的工作量。我也不得不说,支教一年,我到底要get多少新技能呢,我好期待!无论什么,学到手,以后都是一门技术,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用到。
有时候真觉得现在的自己挺“幼稚”,总喜欢制造惊喜,总是回想自己七年级的时光,我当时是喜欢这样的小惊喜、小礼物的,一份开心、一点感动能让我幸福兴奋很长时间,至少一周我都会为了某种小心情去莫名的发奋努力。当年,那样天真,真好!我希望,我今天给他们带来的这份小礼物,也会成为他们的动力,哪怕只有一个星期。下个星期,再来别的!
就像歌里面哼唱的: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打从心里暖暖的……
我要把歌词改改,大声唱出来:爱你们42个娃,希望你们过更好,打从心里暖暖的,你们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郭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学校。)
原文链接:http://xibu.youth.cn/yw/201512/t20151210_7403575.htm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