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聚焦“国之大者”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界导报 第二版 2024-5-22)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并明确了“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分品种增产思路。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如何实现?如何破解粮食稳产增产密码?听听冯艳莉、冯永忠、刘成穹三位委员怎么说。

“藏粮于地”提升耕地质量

按照《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5年,全省将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194万亩;到2030年,全省将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617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高的工程建设,不同自然地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作物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都存在差异,对农田质量的要求不尽相同。在具体的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保证农田建设的科学化,满足区域种植需求。”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冯艳莉说。

冯艳莉在调研时发现,我省部分耕地质量基础较差,如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陕南山地丘陵区,土地零散、高低不平,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关中地区部分耕地持续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模式,使得耕地长期超负荷利用,耕地质量下降,有机质含量偏低。此外,污水灌溉、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等,也使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冯艳莉建议,要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联合参与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整合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生产潜力,采取措施逐年加厚土地耕层,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藏粮于技”提高粮食单产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藏粮于技,是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中国“粮”方,用好科技这把利器,才能真正让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认为,智慧农业是当前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最主要的技术措施,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核心技术,但目前智慧农业领域尚不在国家一级学科范畴,智能装备研究的基础论不足,数字技术与农机装备的融合不够,智能监测、农业大数据的挖掘应用比较薄弱,智慧农业难以形成新产品、新业态,在开辟新赛道上能力有限。

冯永忠建议,要加快提升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水平,把智能田间监测预警、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设施数字化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生产智慧化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冯永忠还建议,要加大农机装备智慧化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我国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培育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抢占世界农机装备的制高点和主导权,以现代智能农机装备武装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水平装备。

筑牢粮食安全人才支撑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支撑尤为重要。

省政协委员、安康市道教协会会长刘成穹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以她调研的安康市石泉县为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数量不足,青年科技人员缺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妇女及老弱病残。农业部门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的科技人员编制短缺,农业技术部门人员专业不对口,开展农务工作时捉襟见肘。

刘成穹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应积极与国家、省市科研院校开展协作共建,加大对特殊急需人才的引进、使用力度,每年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引进专家教授3至5名。同时,继续加强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育,围绕地方优质特色农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择优聘用“土专家”“田秀才”,弥补技术服务短板。

刘成穹还建议,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力度,由省农业农村厅设立专项农业推广经费,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增强基层农业技术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对基层农技人员在职称评定、年终奖励性绩效等方面给予优待,推进劳动公平、待遇公平,提高待遇拴心留人,稳定基层专业人才队伍。此外,每年选派一批业务能力强、表现优异的基层农技干部外出参加培训、接受在职教育,不断提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素养和综合业务能力。

原文链接:http://paper.gjnews.cn/gjdb/20240522/mhtml/page_01_content_20240522002003.htm#pag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