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2015年10月23日
核心提示: 53年前,为了“学农业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王辉一生扎根黄土地,执著守望着自己痴迷的麦田,不离不弃。53年后的今天,从八百里秦川到黄淮平原,他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大地上谱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之歌,践行了自己“一生只圆一个梦”的誓言。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72岁的王辉老人就是这么执著的一个人。
53年前,为了“学农业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王辉一生扎根黄土地,执著守望着自己痴迷的麦田,不离不弃。53年后的今天,从八百里秦川到黄淮平原,他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大地上谱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之歌,践行了自己“一生只圆一个梦”的誓言。
40余年如一日在国庆节播种已成为一种常态
今年10月4日上午9点多,天阴沉沉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显得有些冷清。然而在该校北校区东北角的一片试验田里,却是一番热闹景象:黑压压一大群人正在深褐色的土地上忙碌着,一部分人挥锄开沟,另一部分人蹲着握麦点种,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在中间巡查着,时而拿锄示范,时而蹲下指点。
这个老人就是72岁的我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王辉教授。春去冬来,选择在国庆节播种,对于王辉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常态,更成为一种人生常态,因为在他工作的40余年里,每个国庆节都是这样过的。
1943年出生在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的王辉,在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的景象和感受深深地烙在王辉的心里,“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成为了王辉一生的追求。
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王辉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1973年师从大名鼎鼎的赵洪璋院士。在赵洪璋的指导下,热爱育种的王辉很快就钻了进去,成为赵老师的得力干将。
1987年,王辉被抽调到育种教研组搞教学,兼职科研工作,教研相辅,配合教学实习和农业生产工作,他一个人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在教学标本区的两亩试验地里搞起了育种研究。
从每年九月初的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十月份的播种;冬春季的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七月份的室内考种、室内选择和试验总结;八月份的试验安排;再回到九月份的整地,十月份的播种,一年光景就这样忙忙碌碌。从此,每年在国庆节播种已成为了王辉人生的常态。
一生只圆一个梦育得金种慰苍生
育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常规育种,顺利的话出一个品种也得经过漫长的8年时间。在这条漫长艰辛的探索道路上,一部分人失败了,放弃了;一部分人坚持过,却知难而退。王辉也面临过痛苦的失败,他把失败的苦果咽在肚子里,自己慢慢消化,却踩在失败的台阶上继续前行。“守得云开见月明”,1991年,他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
梅花香自苦寒来。此后,“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西农9718”、“西农9872”、“西农9871”、“西农822”、“西农165”、“西农20”等一个个小麦新品种相继诞生。他培育的这些小麦品种,还因为品种均具有早熟、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而争相种植,并频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历经18年培育而成的“西农979”是11个小麦优良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它实现了王辉教授的梦想:把优质与高产、抗寒与早熟相统一。该品种已成为我国冬小麦第四大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这一重要科研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辉觉得,育种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事业,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一生,他就只圆这一个梦!
原文链接:http://www.sanqin.com/2015/1023/155257.shtml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