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5年7月3日 第6版
科普大篷车拉来生动的“第二课堂”
近日,一辆依维柯汽车驶入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小学,车上下来的工作人员很快就将展板、模型摆放在操场上,并打开了车载电视。随后,一场以土壤为主题的科普巡展拉开了序幕。
“土壤世界好奇妙啊!”“原来土壤里面住着这么多的生物啊!”这些趣味十足的文字、图片,动态的课件以及逼真的模型,让小学生们热情高涨,大开眼界。仅仅这一天,该校就有2000人次参与了这项活动。
看着孩子们专注地聆听观赏、兴致勃勃地动手实践,太乙小学的老师们纷纷称赞。该校负责人武文婷老师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说:“谢谢西农大博览园!谢谢你们再次为我们送来了生动的‘第二课堂’。”
出现在太乙路小学的这一幕,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中的普通一例,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今年“2015国际土壤年––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主题科普活动的缩影。
作为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的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一直致力于发挥重大科普活动的示范引导作用,提升科普活动的影响和实效。特别是今年年初国土资源部征集2015年科普示范活动方案后,博览园更是铆足了劲把今年的土壤科普工作做好做精。
其实,早在2014年底,博览园就开始谋划2015年科普工作计划。由土壤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吕家珑教授牵头,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和博览园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反复探讨论证,决定以2015年是国际土壤年为契机,将2015年的科普活动主题定位为––“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土壤专题宣传,以期提高公众对土壤问题的关注。
主题明确了,随后经过讨论,领导小组确定了这次土壤科普宣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对土壤进行分类、土壤如何使植物生长、土壤如何帮助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15个方面的活动单元,搭建了一个全面认识了解土壤的科普平台。
国内最大土壤博物馆揭秘神奇土壤世界
在众多展馆中,土壤博物馆是这次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据了解,早在2006年10月1日,这个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博园筹划、投资、管理,由资源环境学院负责专业技术支持的土壤博物馆就已向社会开放。
土壤博物馆展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从全国各地采集的典型土壤剖面、矿物岩石标本和反映土壤演化过程的土壤形态标本,是目前国内收藏土壤剖面最多的专业博物馆。据介绍,这里收藏的典型土壤有剖面240多个,矿物岩石及其他土壤标本2000余件,展览面积800平方米,不愧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土壤博物馆。
在土壤博物馆中,记者跟着讲解人员逐一参观了矿物岩石与土壤母质、中国土壤分类与分布、中国与世界土壤剖面、土壤农业与环境等4个展厅。
记者首先来到矿物岩石与土壤母质展厅,这里陈列的常见的成土矿物展品多达约260余种1000多件标本,包括石英、云母等七大造岩矿物,并展示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以及这3种岩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紧接着是土壤分布与分类展厅,里面介绍了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并通过卫星影像图展示出了我国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地带性。记者通过一个立体模型很容易便了解了在不同的气候、地形、母质、植被的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会形成类型截然不同的土壤;还知道了我国土壤分布在3个大的区域:东南部湿润土壤区、中部干润土壤区和西北干旱土壤区。
和众多游客一起,记者走进了土壤剖面厅展厅,这里的景象相当壮观––历时80余年从全国各地采集的700余件土壤剖面标本被系统分类成5个土壤分区:东北土壤区、东南土壤区、西北土壤区、中部土壤区和西南土壤区,分别介绍了各区土壤的主要类型、成因、生产潜力和宜种作物。
最后一个展厅介绍的是土壤农业与环境。在这里,记者知道了农作物所需的20种营养元素元素,特别是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氮、磷、钾;了解了不同农业肥料对土壤的不同作用,以及水培、气雾培、立体栽培等新型栽培方式;明白了土壤肥力和土壤内微生物的关系。当然,这个展厅还着重强调了目前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呼吁公众保护土壤资源。
令记者眼前一亮的是,博物馆中居然开设了陶吧。在6台拉坯机前,游客们饶有兴趣地尝试着制作自己的作品。还有更多的游客在观看了别人制陶后跃跃欲试,因为在此“大显身手”后,可以将自己的杰作带走留作纪念。
科普志愿团队精心制作土壤科普“盛宴”
打造土壤科普“盛宴”,除了原有的科普阵地,精心的前期准备和缜密的组织分工也是必不可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主任朱荣科介绍说:“主题确定后,所有的科普素材如展板、模型、课件、展品、宣传品等都得从头搜集整理制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首先利用博物馆身处校园的优势,在校内征集大学生和专家教授科普志愿者,全程参与这次的科普活动所有环节,包括活动项目设置、展品课件的设计制作、科普活动的执行等,建立起了一支由社会机构、专家、大学生、离退休人员组成的200余名师生的科普志愿者团队。
其次,由科普中心分解任务,由各个志愿者收集储备《土壤世界》的科普知识点、《奇趣的土壤世界》科普知识库、课件、模型、展板等各类科普展品的设计和制作。目前,他们已经储备了1000多条《土壤世界》的科普知识点;建立了《奇趣的土壤世界》科普知识库;创作了《绚丽多彩的土壤》、《土壤水》、《土壤––地球活的皮肤》、《保护土壤––保护人类》等科普读物,以及30分钟的《奇趣的土壤世界》科普光盘的脚本;完成了“土壤形成演示系统”、“水土流失演示系统”、“五色土拼盘”、“成土岩石”等模型,以及多达40组的系列科普展板;制作了“奇趣的土壤世界”和“土壤形成演示系统”等10个针对不同受众的科普课件。
同时,他们还在园内开设了两个微课堂,一个是3D绘画微课堂,教授土壤剖面3D绘画技巧,DIY土壤3D剖面,在互动中感知土壤的神奇;另一个是泥塑微课堂,制作泥塑模具,DIY泥塑,了解高岭土的性质。
“走出去”、“引进来”,将土壤科普进行到底
如何把如此丰富的土壤科普作品更好地传播给公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走出去”。
一是开展科普大篷车百校巡展,面向广大中小学青少年群体,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配套科普展板、设备仪器和车载视频,进学校、进社区,让学生们不出校门零距离接触和亲手体验操作科普仪器,与科普志愿者面对面互动交流,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科技的神奇”,感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和科教展品的魅力。活动全年计划在陕西省内走进40所学校或社区,仅2015年上半年大篷车已经走进了西安的11所学校和一些社区,直接受益学生4万多人,受益群众1万多人。秋季开学后,还要继续进校园进社区。一些学校已经从上半年开始预约排队,秋季开学后,博览园还有更加繁重的科普宣传任务。
二是开展科普专家百校巡讲。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学科资深教授组成专家教授团队,以辅助教学为基础,根据各个学校教学需求,选择制定针对性课题类型,包括科普讲座、实践教学、与专家面对面互动交流等活动。今年,园区通过自主选拔、考核、培训、试讲等多种方式组建形成了200余人的科普志愿者团队,用以补充科普后备力量。其中专家志愿者团队共23人,学生志愿者团队210余名。
据了解,2015年度科普志愿者全程参与公益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志愿者深入校园,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与广大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传播科普文化。截至5月底,在11所学校进行讲座的大学生志愿者兼职讲解员累计讲解已达80余场次。
其次是“引进来”。
通过联系教育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单位、学校、媒体等机构和单位,在全国科技周、世界地球日等主要科普活动节点期间联系大中小学生团队入园进行主题研学旅行。全年计划活动不少于40次,目前已有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附中、西安市第六十四中学、宝鸡育苗幼儿园、天水师范、西安市交大二附小、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等60余所学校2万余人来园开展相关主题研学旅行活动。
除了传统的传播和科普方式,博览园还十分注重应用网络和自媒体等新媒体进行科普宣传。例如:他们与华商网和陕西青少年服务网合作设立《科普知识大讲堂》栏目;全年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设立科普栏目,全年持续进行科普宣传。
与中国绝大多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校博物馆相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无疑走在了前列。他们通过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年引来游客20万人,创下了全国高校博物馆接待人数之最。同时,他们开着科普大篷车走向西安、宝鸡、铜川等地市的校园、社区,一年为近5万人送去科普知识,这在全省乃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也绝无仅有。
作为高校重要的科普阵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创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获得了国家有关部委及全国高校同行的认可。
“今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将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的科普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和教育资源优势,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再立新功。”朱荣科对于未来的科普之路充满信心。
原文链接:http://gtszb.gtzyb.com/html/2015-07/03/node_6.htm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