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 2024-07-17 )
秦闻讯(付文婷 李晓春)2023年,延安设施农业总产值突破74亿元。其中,安塞区总产值1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实现连续两年年产值增加1亿元。
这么高的经济效益,对五年前的延安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20世纪90年代,延安开始发展设施蔬菜。在黄土梁、沟壑占全市总面积72%的老区,设施蔬菜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劳动力短缺,加之土壤连作障碍、水资源短缺、品种单一等问题逐渐出现,延安设施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越迈越艰难。
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延安市人民政府、安塞区人民政府签订延安蔬菜试验站示范站合作协议,着力破解发展瓶颈。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延安蔬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建明教授带领设施创新团队在广泛、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通过研发推广简约化生产和配套栽培技术,筛选多抗品种,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延安设施蔬菜由传统迈向现代化。
根据延安山多地少,传统土墙温室土地利用率低的实际,该团队“量体裁衣”,重点设计并推广了12米跨山地日光温室和新型大跨度保温大棚。这两种新型温室土地利用率达80%,可提高温室内光照强度 5.37%,提高室温 4-5 °C,提高产量 17%以上。
团队还创新形成了“新型大跨度双拱双膜保温大棚、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碳基营养及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的“3+2”技术体系,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幅度提升设施蔬菜综合效益和机械化水平,通过配套建设土壤深层蓄热、太阳能集蓄热和生物质酿热系统,有效实现蔬菜四季生产、周年供应。
菜苗在“枕上”拔节生长;自动喷施水肥;采摘车快捷采摘......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李家湾村,看到一排排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镶嵌在黄土高坡沟峁之间。
57岁的拓生雄就是李家湾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的亲历者,他告诉记者:“原来挣的钱是一年赶不上一年花。现在手机一键操作就可以自动喷灌、通风、检测温度,家里2个棚我也能顾上,算下来一年能有两份收入。”言语间,他充满自豪。
看到电动轨道车自由穿梭在山地日光温室大棚中,菜苗坐上了“过山车”,省工又省力,去年转型农业的“棚主”高晓东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蹲在菜苗旁介绍,基质袋栽培用的是玉米、小麦秸秆,牛羊粪,菇渣,让“疲惫的土地歇口气”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多种病害。
“设施蔬菜就是金蛋蛋、钱罐罐!李建明教授就是我们的科技靠山。”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蔬菜局副局长、蔬菜营销中心主任郭爱军介绍,目前,安塞蔬菜种植面积7.3万亩,总产量34.7万吨,新型大棚平均收入7.5万元,效益好的每棚收入14万元。设施蔬菜发展的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链条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全省反季节蔬菜稳产保供重要基地,也是全国山区设施蔬菜面积最大的县区。安塞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陕西省设施蔬菜综合能力提升示范县”。
安塞区设施蔬菜火了,安塞区所采用的设施蔬菜新技术也像火种一样,迅速洒向延安其他地方。
“我的西红柿是西农专家推荐的,通过了有机认证,一斤能卖到10到15元,还供不应求。”宝塔区河庄坪镇刘兴庄村菜农刘浪浪边介绍,边清点装箱,“现在我有2个标准棚,每年收益超过40万元。”
占地500余亩的河庄坪果蔬发展示范园区,300余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河庄坪镇长李明俯瞰园区,娓娓道来:“按照李建明教授团队提出的建棚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生态化建设,园区每年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土人才。”
近五年来,延安蔬菜试验示范站的专家团队引进番茄、甜瓜、辣椒、黄瓜等蔬果新品种80余个,筛选出适宜延安地区推广的新品种30余个,制定茄子、西红柿、辣椒等5大类蔬菜生产规程,累计培训技术员3650人次、菜农27000人次,延安设施蔬菜面积以每年2000亩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延安设施蔬菜火了,李建明教授团队以“专家+小院+农户+农业合作社”的特色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把科技创新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从延安向榆林,新疆、青海等地辐射,让更多的地方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