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 2013年11月6日
从汉代开始,产于中亚的马匹便成为中国最为畅销的商品,通过和它们杂交,中国的马种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除此之外,小麦、番茄、胡萝卜等作物也被陆续的引入中国,适应了这里的气候环境,也成为了现在中国人饭桌上常见的食品。所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所所长樊志民看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科技革新之路,东西方的人们都会虚心学习对方,然后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引进的物种进行改良。
所谓“天马”,是原产于今天中亚一代的马匹。因张骞描述“西域多善马,马汗血。”所以这种马也被称为“汗血宝马”。
“中国的马拉车可以,打仗却很差,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就必须到西域去寻找良马,恰好丝绸之路被张骞开通,来自西域的‘天马’也有机会被引进中国。”樊志民说。
汉武帝曾组织了国家级的采购团队去大宛选购“天马”。遭拒后便派遣大将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终于夺回了1000多匹“天马”。除了战争之外,丝绸之路上频繁的商业往来,也给中国带了不少来自西域的良驹,但价格比较昂贵,据樊志民推断,几乎是一头耕牛价格的40倍。
尽管这样,对于这些马匹,中国人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购买欲望。而历朝历代的养殖者,也会以它们为基础,对本土的马种进行改良。这正如唐朝人总结的那样——“既杂胡种,马乃益壮”。
樊志民不断的向记者强调,除了文化和商业的传播之外,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还是一条科技革新之路,东西方的人们都会虚心学习对方,然后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引进的物种进行改良。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3-11/06/content_10284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