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走在前列 把幸福播进群众“心坎里”

——杨凌农业科技助力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纪实

《陕西日报》2020年8月4日

本报记者 程刚 通讯员 耿苏强

杨凌,作为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多年来依托驻区高校雄厚的农科力量,在践行服务旱区农业这项重大“国家使命”的征程中,为我省乃至全国数以亿计的农民群众,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道路上,提供着技术支持和产业帮扶,把农业科技的“金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在助力广大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6月22日至7月2日,记者跟随杨凌示范区组织的“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团”,深入我省部分特色农业产业种植区,感受发展成果。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试验示范站的农科专家们和奔跑在小康路上的脱贫群众,用他们一张张朴实而幸福的笑脸,汇聚成最美风景,在广袤田野上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农科故事”。

聚力“造血”, 产业带动“一条线”

在安康市岚皋县宏大村,有一片占地2650亩的猕猴桃种植区。修枝、施肥、浇水……在这里务工的杨全美忙忙碌碌,从一个藤架钻到另一个藤架下。

过去,杨全美是宏大村的贫困群众,靠在外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后来,家门口建起了这个猕猴桃产业园,她通过土地流转和到园区务工,每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全家人顺利脱贫。

然而,2015年之前,这个让村民脱贫致富的猕猴桃产业园,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坡地。“过去,我们刚开发这片土地的时候,只能看到一些村民零散种植的水稻、玉米,大部分土地撂荒,实在可惜。”采访中,宏大村猕猴桃产业园负责人张天文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园区”的发展模式,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势农科力量,加上自己的技术,发动当地村民积极入园务工,成功打造了眼前这座集标准化种植、品种培育、良种繁育、产品开发、科研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陕南山地富硒猕猴桃示范产业园。

在眉县金渠镇,多年前,果农朱永红由于对种植猕猴桃没有太多经验,加之种植的猕猴桃品种老化单一,一直没有太好收成,甚至有一年还赔进去不少钱。如今,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农科专家的支持下,通过参加免费培训课程,学到了一整套科学种植方法,比如规范建园、病虫害防治、科学修剪、生态示范等,终于走出低谷,尝到了丰收的喜悦。朱永红还借助合作社和零售电商等销售渠道,让自家种植的猕猴桃每年都能卖出一个好价钱,收入连年增加。今年,朱永红为了继续扩大猕猴桃种植规模,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成了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在眉县,像朱永红这样在西农大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发家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田强是金渠镇田家寨村的猕猴桃种植户,5年前,他开始种植西农大专家选育的“农大郁香”猕猴桃新品种,没想到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产品供不应求,他也在当地猕猴桃种植户中出了名。

“农大郁香”果个大、口感好,最大的优点是侧花蕾比较少,减少了疏花疏果工作量。“以前种出的猕猴桃品质不好,现在通过更换新品种,产量一下就上去了,品质也好了。”田强说,这都要感谢西农大专家刘占德教授的指导团队,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这些优良猕猴桃新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了科技富农的甜头。

过去近14年时间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农科专家的不懈努力下,眉县的猕猴桃产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由最初的8.3万余亩增长至30.2万亩,人均种植猕猴桃1.16亩,亩均收入近2万元,猕猴桃产业已然成为眉县的支柱产业。

科技植入,扶贫帮困“一颗心”

余有本很忙。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一年中他大部分时间都扑在田间地头,忙于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及创新利用。其中,在陕南茶产业绿色发展上,他倾注的心血最多。

仲夏的安康平利县异常闷热,在田珍富硒茶业种植园里,园区总经理胡学华正和余有本一起探讨技术问题。依托西农大茶叶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田珍富硒茶业种植园建成了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实现了“零污染”绿色有机种植。胡学华说,之所以大力发展有机茶园,主要是为了提升茶叶品质,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因为坚持绿色防控,田珍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产品获得了有机茶认证领域多项荣誉。

余有本说,平利茶产业有好的发展基础做支撑,应该进一步用生态、环保、无公害的理念做强茶产业,在食品的绝对安全上做好文章,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

目前,绿色防控技术已经在平利县茶叶集中产区开展了大面积试验示范。平利县茶产业基地面积25万亩,总产量达1.38万吨,总收入达15亿元,茶叶能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黄金叶”,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绿色防控技术、茶叶机械化耕作及茶产业综合利用做得好、做得实。

在紫阳县洄水镇茶稻村的山坡上,有一片高标准茶园,负责人刘理科靠着这片茶园,不仅自己富裕了,还带动周边800余名村民过上了增收致富的好日子。

每一杯好茶,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几年前,刘理科发现传统的种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对此,他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科学之道”。一番考察之后,他的茶园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引进茶叶新品种、新种植模式,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明显。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西农大专家团队对像刘理科这样的种植户的科技帮扶,并不局限于茶叶种植,在茶叶深加工方面,他们同样结合自身专业积极为当地茶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除绿茶外,西农大还通过技术指导,帮助我们生产黄金芽、工艺黄茶等产品。”刘理科说,良好的市场口碑让自家的紫阳富硒绿茶、红茶等系列产品多次荣获省内外各项荣誉。

从2007年开始,当地试验示范站建立了陕西省第一条茶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茶叶加工技术和质量安全均上了一个大台阶,发展到目前全省已建设茶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300余条。

经过各地多年来的努力,陕西全省茶园面积由原来的不足9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81.5万亩;茶叶总产量由原来的不足2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1.48万吨;茶业产值由原来的不到2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78.36亿元。

牢记使命,在小康路上诠释“初心”

冯贵生是合阳县坊镇乾落村的葡萄种植大户,他的葡萄不光长势好,经济效益也不一般。为什么能做到“不一般”,说起来还要感谢农业科技的力量。

4年前,作为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户,冯贵生听取了西农大专家的建议,率先完成了自家4亩旧果园的改造工作。

“有了设施冷棚,不但减少了霜霉病、白腐病等病害的威胁,劳动投入也比露天园子轻松了许多。”冯贵生算了一笔账,冷棚红提每斤可以卖到5元多,比露天红提的价格足足增加了一倍!

西农大农科专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携手果农,建设渭北葡萄产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真正让大学科研优势得以在实践中为广大果农服务,帮助当地群众发展葡萄产业,发挥显著示范引领作用。

在试验示范站引领下,合阳县在坊镇新建成了以乾落村、坊西村、灵井村为中心的500余亩红提产业园区(其中冷棚面积300余亩),采取冷棚技术推广、种植技术改进等,为全镇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持续稳定支撑,挂果果园亩均增收5000元以上。2019年5月,合阳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8/04/content_732913.html?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