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每日甘肃网》【特稿】再进北极 80后科学家的极地经历

《每日甘肃网》2012年10月9日

再进北极80后科学家的极地经历


刘宇硕

  北极地区终年寒冷,海冰、洋流和气团的变动直接导致全球变化或异常跳跃,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很多科学家都挺进这片神秘的地方进行科学考察。在这些科学家的身影中,有一位科学家来自我省,他就是80后科学家刘宇硕,曾两次参加北极科考。参与了中国北极黄河站2012年科学考察后刚刚回到兰州的刘宇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人物档案】

  刘宇硕

  1984年8月9日出生于兰州,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后在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并留所工作。主要从事冰川变化与运动研究,先后参与了天山一号冰川、珠穆朗玛峰、祁连山老虎沟冰川等多项科考任务。

  挺进北极

  先学习防熊实弹射击

  在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北极科考后,包括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宇硕助理工程师在内的我国7名科考队员于9月底回国,并于10月初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与之前科考不同的是,参加此次中国北极黄河站2012年科学考察的7名科考队员中有5名都是年轻队员,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并且还有2名女性队员。而来自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宇硕助理工程师是兰州土生土长的“80后”科学家。

  刘宇硕说,这是他第二次进入北极进行科考,此次科考主要是系统地测量雪、冰和附加冰的物质平衡量,维护和更新自动气象站各种传感器、供电系统和数据采集与储存系统,并在东洛温冰川上钻孔,布设测温设备。他还在此次科考的5项任务中作为3项任务的主要执行人,完成了既定的科考任务。

  “这次科考,我们科考队是9月1日从北京出发,9月3日抵达中国北极黄河站的,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考察站目前已经建成极光观测实验室、固体地球与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生态与雪冰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实验室,科考队员们在前三个实验室中以站为基础进行研究。”刘宇硕指在电脑屏幕上他拍的俯瞰新奥尔松的照片,“最左边的就是黄河站,最右边的是一个小型飞机场,靠近岸边的一片是后勤保障区。”

  “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这里的海冰、洋流和气团的变动直接导致全球变化或异常跳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引起大气、海洋、陆地圈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将对北半球国家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研究已成为许多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刘宇硕介绍说。

  虽然是第二次去北极,但是许多野外生存和工作的技能仍然要学习。刘宇硕说:“这次去比前一次不幸得多,到达黄河站时正在下雪,过了三天,又开始刮大风,之后的几天里,雪消融得很厉害,海冰坡度大,根本无法工作,行走时只能穿冰爪,并且有很大安全隐患。”刘宇硕告诉记者,北极气候终年寒冷,北冰洋表面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海冰平均厚3米。每到夏季来临,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但由于气温低、水分蒸发慢,加上地表以下几厘米就是永久冻土层,阻止了正常的渗漏排水,苔原地带水网交错,湖沼密布,水面上水鸟嬉戏,土地上百花盛开,俨然一片水乡泽国。而到冬季,整个苔原被冰雪覆盖,大海完全封冻结冰,一片荒凉。

  “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但是,这里却有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存活,而且北极熊还会偶尔出现,对科考队员的人身安全有着潜在威胁。因此,科考队员到达黄河站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防熊实弹射击训练。”刘宇硕介绍说,大家都要经过4个小时的学习和训练,以掌握北极熊的习性、了解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实弹射击训练,这也是每名科考人员的进入北极后的必修课。

  探路遇险

  差点掉入冰裂中丧命

  经过防熊实弹射击训练后,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科考队员们就要进入冰川展开科考工作了。然而,从黄河站到工作地点有好几公里,科考队员从黄河站出发,开船走上半个小时后,再步行2个小时才能到达科考目的地。刘宇硕告诉记者,科考队员们基本是早上9时出发,晚上9时才能返回到黄河站休息。而且,他们两天就要去一次科考目的地,去的时候除了背上一些科考仪器设备外,还得带上面包等吃的东西,工作期间一整天都得呆在冰天雪地里。

  “当然,在科考的一天时间里,队员们也要完成各项科考任务。此次我主要是负责挖雪坑、在冰川上钻孔。为了布设测温设备,我就挖了多个1.8米深的雪坑,而要取得最标准的数据,冰川上钻孔的深度就要达到20米。不仅如此,我还得维护和更新自动气象站各种传感器、供电系统和数据采集与储存系统。”刘宇硕说,其他同行的队员们都有各自的工作任务,如进行冰川运动观测,对冰川前缘末端位置观测,每个监测点的测量时间在1小时以上。经过数据转换和时段截取获取相关格式数据,并与同时段黄河站GPS跟踪站数据进行差分处理,而这项工作的测量精度要求达到厘米级。雪冰化学采样的要求更高,队员们得根据样品(雪、粒雪和冰)的密度,分别采用不同的采样技术和样品制备方法。

  此次北极科考,刘宇硕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回想科考情景时说:“对于一名科考人员来说,工作环境差,强度大都没有什么,科考工作就是认真细致,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是,让人受不了的是,在北极吃饭极不习惯,吃的肉都是半生的,蔬菜很少,并且喝的水、牛奶和饮料也都是冷的。”

  “当然,比起生命来说,就些都不值得一提,因为积雪和冰消融后,产生的雪缝和冰裂就是科考队员的死亡线。科考了一旦稍有不慎掉入雪缝和冰裂中就会丧命。”说到这里,刘宇硕一个劲地得摁了摁自己的太阳穴,吸了口气。“我这次真的很幸运,把命捡了回来。”

  回想当时的情景,刘宇硕仍心有余悸:“因为之前去过一次北极,此次去科考目的地时,我就在最前面探路。由于刚下过雪,一个冰裂上面覆盖了一层薄雪,当时没有发现,一只脚就踩了上去,好在我反应很快,立刻平躺了下来,并马上把另一只脚踩到冰面上,紧跟在后面的队员才把我拉了上来。

  工作之余

  拍摄美丽的北极景色

  除了工作,年轻的科考队员怎么打发时间呢?刘宇硕告诉记者,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的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房,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与在当地已经建立的其他国家科学考察站一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挪威方面提供。该地区除了管理、后勤保障和各国科考人员外,没有其他常住居民,自然环境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目前,挪威、德国、法国、英国、韩国等多国在新奥尔松地区已经建立了各自的科学考察站,各国的科考人员在休息时间都会开展北极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学习很多东西。

  刘宇硕说:“除此之外,北极有驯鹿和麝牛等动物。同时,北冰洋中有丰富鱼类和浮游生物,海豹、鲸鱼和其他海洋动物也会经常出现,很多科考队员会在工作之余看看这些稀有动物,并拍摄下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也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