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黄河岸边,校长开授生态文明课

(中国年报客户端 2024-07-23)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开‘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7月20日,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黄河岸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校长吴普特开始了讲课前的“预热”。他的身后,是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湾的乾坤湾,黄河在这里流转成“S”形,宛如一幅天然太极图。放眼两岸,群山泛绿,河水郁。

“学校把大家聚集到这里,可能想让我们学习先辈精神,同时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新年,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黄河的生态环境,去学习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学校期待我们通过具体实践案例,更深刻理解兴农强国的使命与意义,让知农爱农的情怀扎根在我们心中”……同学们争先恐后,畅谈着自己对开设这门课的认识。

image.png
吴普特校长在黄河岸边讲课

从2021年夏季学期开始,依托学校设在安塞的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西农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开设“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综合实践课。

作为一名水土保持专家,吴普特至今已连续4年承担这门实践课的教学任务。

脚下的黄土地与身后的黄河,吴普特再也熟悉不过。1985年,他从该校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不久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两年里,他与考察队专家一起,从西边的日月山,到东边的太行山;从北边的长城沿线,到南边的秦岭……跑遍了纵横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当年,黄土高原的脆弱生态及贫穷落后令吴普特震惊,他下决心“要让这黄土地重披绿装”。随后,他师从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学专家朱显谟院士学习深造,又无数次走进黄土高原,来到黄河岸边。工作近40年,他带领团队在动力水蚀实验、雨水集蓄高效利用、节水灌溉关键设备研制与开发等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持续耕耘。

“黄土高原土壤结构特殊,是一种点棱接触、支架式多孔结构,具有不稳定性。一旦地表产生径流,容易发生比较强烈的水土流失。因此,要解决黄土高原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水土保持。”吴普特向同学们回忆起朱显谟院士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及“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的誓言,介绍了西农人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出台和实施中所作的贡献。

“如今的黄河,每年的输沙量由之前的16亿吨下降到2亿吨左右,基本实现了‘黄河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使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绿水山变成金山银山。”吴普特还谈道,与时俱进服务国家战略是农业高校的使命,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过去,我校师生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新时期,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我们必须有更大作为。”

吴普特的话令同学们深思。第4期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从7月15日开始到21日结束,共安排了35个学时的专题讲授与实地参观体验,授课教师来自林学、资源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动物科学、人文、经济管理等教学团队,校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研究员也应邀为学生讲授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等专题。

学生们的课堂除了黄河岸边,还有黄帝陵、洛川国家黄土高原地质公园、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科研基地、安塞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安塞文化文物馆、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等地。

“线下课报名系统刚一开放,就‘秒空’。”课程组织者、该校人文学院王娜老师说,本期共有8个学院的104名学生抢得机会。

黄河岸边1个小时的授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烈日下,吴普特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农业高校学生如何更好成长成才、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等问题。

“黄土高原、黄河与我印象中的模样差异很大。”该校食品学院学生何星熹说,自己是广州人,这次真切感受到了学校在西北建设中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发现在西北地区构建更有利于群众健康的膳食营养体系大有可为。生命学院2023级生物拔尖基地班全班29人有幸上了这一期的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该班学生冯梁骁感到“非常震撼”,作为生物专业的学生,感到在黄河流域提高作物优良基因鉴定筛选及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上,能够大有作为。

“开设这门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在亲身观察、体验中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思考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吴普特告诉记者:今后,学校将持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西农应有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4-07/23/content_o6El7LSX.html?gid=VnDMvYk4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