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玉米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单产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陕西日报》2011年11月11日
本报讯 (记者 党朝晖 张梅 通讯员 徐叔威)9月28日至10月5日,由省农业厅、省科技厅邀请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陕西省有关专家组成测产验收组,依据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验收方法,对陕单609玉米品种进行田间现场实产验收与评价。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和郝滩乡庙峁村百亩示范田,实现了旱作春玉米百亩连片亩产977.1公斤、水地春玉米百亩连片亩产1205.9公斤的高产典型。其中,5亩水地春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1363.9公斤,亩产量水平刷新了2009年由中国农科院李少昆研究团队在新疆创造的1360.5公斤全国玉米高产纪录。陕单609玉米新品种在我省关中春玉米、夏玉米种植区,均表现出了强势的增产潜力。
国内知名专家和省市农业专家一致认为,陕单609玉米综合性状优良、抗病性好、品质优,克服了目前我省大面积种植的郑单958玉米籽粒品质差、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不足,弥补了美国先锋公司先玉335玉米抗病性差的缺陷,将会成为我省新一代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
玉米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750万亩左右,对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在55%以上。加强玉米育种和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对我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自2006年以来,省科技厅通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组建了“陕西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陕西省玉米育种协作组”和“产学研联合体”,建立了战略性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的玉米育种协作组,针对我省玉米品种生产潜力低、抗逆性差、难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现状,把耐密植、抗逆育种、高产高效、适应机械化作为育种目标,构建现代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开展玉米优异种质多点联合改良和新组合多点鉴定筛选,促进了我省玉米育种水平的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省玉米育种协作组引进优异玉米种质200份,创新玉米材料20份,培育玉米优异自交系4个,育成优良品种15个。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成的陕单609玉米品种,多点区域鉴定和大面积生产示范表现突出,单产刷新了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为了加快陕单609玉米品种的推广,省农业厅、省科技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协作,在我省3个生态类型区10个地点建立了11个50-100亩高产示范田,在全省38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分别安排了4个密度的适应性鉴定试验,同时又在新疆、宁夏、内蒙古、四川、河北和山东等地进行了多点适应性鉴定试验。在今年前期干旱、后期低温寡照多雨等不利条件下,陕单609玉米品种表现出抗病、果穗大小整齐一致、结实性良好,籽粒偏硬粒、品质好、适合机械化收获,具有丰产、稳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
省科技厅拟继续加大支持,已将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示范列入“十二五”重大科技资源创新工程项目;省农业厅也已确定将陕单609玉米列入玉米高产创建重点推广品种,在全省玉米高产创建重点县开展陕单609玉米百亩、千亩和万亩的高产示范,全力加快陕单609玉米新品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