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和讯网》张光强:让农民看到科技的威力

《和讯网》2011年3月18日


  和讯消息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接受了和讯网的访谈。在访谈中,张光强总结长期的杨凌示范区经验表示,科技是实现农业增收的强大推动力。杨凌示范区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便于农民的接受。  

  以下为访谈实录:
 
  和讯网:张书记您好!我们知道在关中腹地有一座著名的农科城,这里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四千多年前神农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四千年后国家交给它一个新的任务,就是科技兴农的文章写在大地上,这就是杨凌,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前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凌示范区在大学带动产业这个模式的推广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杨凌的经验,这十四年来的经验请您介绍一下。

 

  张光强:十四年前的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站在面向新世纪、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的高度,批准设立了中国目前唯一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批准设在这儿是因为这个地方集中了我们国家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教育很雄厚的势力。这个地方当年有十个农业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了两所大学,其中有一个就是两所农业大学和五个独立的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我所在的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这所学校从一开始也就是在合校之初,国务院就给了它一项任务,你要把你的科技不仅仅是评出奖来,写出论文,获得成果,更重要的是把它迅速而有效地推到你所辐射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到我们国土面积的56%,实际上我们国家三北地区绝大部分是这样的地区,是按照降雨量来说的。而杨凌科技的学科特色就是干旱,比如说在杨凌培育的小麦、玉米品种,它可以向西部推,西北走,也可以到黄河流域的下游。这就是它育种上的独特优势,它在几十年的学科发展中也适合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的突出问题。

  我们十来年其实一方面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地把成果创造出来,而且是一些有效的成果;第二,这些成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停留在评奖、写论文阶段,要把它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要迅速地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摸索了几年之后,在2004年我们创造了一种推广模式,叫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推广模式,是产、学、研、政结合的一种方式。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农产品的主产区,比如我们的苹果有700万亩,我们在700万亩核心的县区,由地方政府支持我们选一个试验园,学校投资建立永久性的试验基地,然后把学校的技术集成起来,把多学科专家形成的团队,长期驻扎在这个基地,给农民做出样板。因为农民是很讲实际的,你说你的技术好,你在我这个地里试试,比如苹果,我们在白水县建了一个苹果实验单位,就把全世界最好的品种在这里展示,最好的栽培方式在这里展示,然后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做好之后,现在已经四五年了,陕西种苹果的农民都知道有个白水试验站,这里有最好的技术,你要想把苹果论个卖,要到这个地方接受培训。建成之后我们一方面在推广技术,另一方面对农民种植的大户进行培训,然后对基层的农技力量也进行培训,所以第三句话叫“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因为我们基层的农技队伍是一支很庞大的队伍,大概一个省就有十几万人,我们这些教授数量有限,但是教授对农技骨干进行培训,农机骨干再对一个乡、一个村的农民进行培训,带动农民,我们这个模式是这样的。

  这件事情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支持,每年2000万,大概进行了五六年下来,今年累积花费了1.2亿,但我们产生的效益是几十亿,农民通过这个技术学习以后得到了很好的收益。举个例子,我们在著名的商洛山区建立了核桃试验站,原生的核桃需要八、九年才结果,高位的嫁接核桃是第二年结果,但农民不掌握这个技术,过去嫁接的成活率是15%左右,我们专家上去之后给他们经过指导,把优质品种嫁接到砧木上,成活率从15%提高到95%,农民第二年、第三年就把老树新生,产量不断提高,第四年可以达到很高的产量。所以,现在商洛在我们试验站的带动下准备发展150万亩以上的核桃。核桃的经济价值很高,而且产业链很长,除了吃核桃之外还有核桃的深加工,核桃油等等,一斤卖20多元,农民的收入就这样提高。

  再比如还有蔬菜,我们搞了一种甜瓜,我们有一个教授杜军志,五年前搞了一个品种,这个品种从2.5亩起步,四、五年时间发展到5万亩,带动农民5万人。初春后,青黄不接,没有水果的时候,甜瓜下来了,卖得非常之好,大概几块钱一斤,有的可能到了几十块钱一斤,带动农民致富。这样的模式,在农村把科技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让农民亲眼看到了科技的威力,然后我们后来发现,这种模式对我们学校还有几项好处:一是,这个实验站也成为实习很重要的基地,他通过这个实验学到了很多实践的技能;二是专家研究的课题再也不用拍脑袋,他通过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就变成他在实验室研究的课题;实际上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这个基地也成了实验的基地,也成了科学研究的基地,有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在这里诞生了,所以很多新的品种在这里产生,很多技术在这儿实验之后变得成熟了。

 
  目前我们在陕西境内已经建了8个这样永久性的基地,比如核桃的,苹果的,红枣的,猕猴桃的,蔬菜的,水产的,茶叶的等等,我们下一步思路还想建更多的,使我们的推广效益更好,覆盖的面积更大。和讯网:把科技送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增收!其实农民增收问题也是总理一直强调的,包括总理前几天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这件事情。

  张光强:是的。 和讯网:我们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强调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在“三农”特色人才中,学校的方针有

  哪些?面临“三农”的实际需求有哪些?

  张光强: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是要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在方面我们改变了一些原先学生培养的模式,加大了实验课的比重,另外给学生创业、创新的课程也安排得比较多,培养学生的一种创新、创业的一类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也围绕着这样的方针改变已经做了一些调整。我相信,随着这个探索,我们学生的培养质量会越来越好。 

  和讯网:在杨凌我们知道很有名的每年一届的农高会,这个情况请您做一下介绍。  

  张光强:杨凌有一个很重要的叫成果转化平台,每年11月初在杨凌举办,我们国家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最受农民欢迎的一个博览会,简称叫“农高会”,叫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大概每年全国各地参展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达2000多家,国外大概也有二三十个国家来参展,我们展示5000—7000项的成果,当然还有一些产品的交流。来自全国的农民有多少,每天30万,5天是150万人,来这里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后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农民告诉我们,说我当年怎么致富的,是因为我参加了“农高会”,我从“农高会”拿到了很好的技术,它成为我致富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这让我们感到很高兴。我们准备把这个博览会继续办下去,而且不断提升它的水平,提高到国际化的程度,下一步我们还要把全世界好的东西都拿到这个地方让我们中国的农民来选择。

  和讯网:4月28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在即,杨凌和西农作为西安周边的农林特色的示范区高校,对世园会的召开,对示范区和学校有什么辐射带动影响?

  张光强:世园会的很多项目都是我们的学生、老师参与建设的。另外我们学校和杨林示范区也在那个地方有专门的设施展出我们杨凌的一些好成果,当然通过世园会我相信也会吸引很多的人来到杨凌,来到农林科大,因为世园会,园艺博览会,所有的这些花卉、园艺成果都和我们学校的学科息息相关,所以我想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也会通过世园会获得很多的信息。很多来到杨凌,来到我们这儿的客商也可以从我们这儿得到。

  和讯网:您作为一名高校的管理者,目前社会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作为农林类高校管理者,您觉得农业类学生,尤其在国家对“三农”愈加重视,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您对这些学生有哪些寄望呢?

  张光强:很有意思,据我所知,我们中国著名的农业大学就业状况是很好的,超过了一些理工科和文科类的大学,我在学校担任党委书记的七年,我记得我们的一次性就业率,也就是在每年6月底以前,本科生的就业率没有低于95%,到9月底的时候基本能够达到96%左右,到年底已经达到98%左右,剩下的2%不是他就不了业,很多是出国了或者要考研,这样占了一部分。对这项工作,我想之所以就业好,一是说明我们农业发展了,农民的产业需要我们的毕业生。

  另外,我们国家重视了农业以后,我们的一些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也需要我们农科的一些毕业生。还有我们的培养方式,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培养方面的改变。比如说提高他的创业能力,进行创业方面的培养;提高他各方面的素养,文化、科技、历史等其它方面的素质。我们每年大概要花出很大的一部分资金用来请高水平的报告。你是我们的毕业生,你知道我们学校大概每年有百场素质报告会,那都是中国的一些著名的人文社科界的、经济管理类的专家到学校授课,他们从此获得了好的声誉。另外对我们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也舍得花钱,给他们创造很好的一些条件,所以,很多不了解我们的人以为农业大学可能会比较落后,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在向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