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教育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中国教育报》 2008年8月8日 第7版


  暑期,各地高校大学生活跃在农村、企业等各条战线,参与实践,服务社会。在接受社会大课堂教育的同时,他们的奉献受到各方欢迎。高等学校如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到实效、成长成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在指导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通过机制保障——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了解新农村,服务新农村

  ■通讯员 刘瑞明 徐海 杜彬恒

  全国开展大中专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26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连续20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机制创新、形式多样、注重实效,该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在社会上形成品牌效应。

  机制创新,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保障

  校每年划拨50万元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划拨100万元用于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同时向校外企业、地方政府寻求合作与支持,多种途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经费保障。近5年,该校平均每年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达200万元。

  学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年度综合考评、免试推荐研究生的依据之一。学校把教职工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计入工作量,将各学院系、处室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作为年终评估考核指标。

  学校每年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对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筛选并重点支持。此外,学校还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共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近年来,“先正达”集团、“绿神”农药集团、唐仲英基金会等企业、团体、机构或个人,先后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该校学生开展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活动。

  近两年,该校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合作,依托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实施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两年项目到位经费达90多万元。自2005年以来,该校每年投入50万元设立创新基金,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申请创新项目,全校年均资助项目200余项,每年参与学生人数达3000多人。

  形式多样,以确保社会实践收到实效

  该校根据学生年级及兴趣爱好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研究生主要围绕“三农”问题,从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入手选择实践项目;高年级本科学生主要从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方面选择实践项目;低年级学生主要从农业生产基础理论、农村教育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方面选择实践项目,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通过长期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总结出了多种社会实践新模式。

  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模式。受知识结构影响,本科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中“作贡献”的项目有一定难度,而硕士生和博士生拥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学校将博士、硕士、本科生安排在一起组队,博士生、硕士生指导团队解决生产问题,为提供社会实践的单位“作贡献”,同时进一步锻炼能力,真正达到“长才干”的目的;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也受到了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专业教师+低年级本科生模式。由于大多数博士生和硕士生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考研、择业的压力,参加社会实践在时间上难以保证,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力军一般是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为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了由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课老师带领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模式。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模式。学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把涉及当地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一批又一批的社会实践团队接力去做,直到最后完成任务。目前,该校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0多个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稳定基地的建立,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了社会、提高能力的同时,减轻了学生参与实践时面临的食宿、交通等压力。

  学生兼任村、社区主任助理模式。从2005年起,学校与驻地及周边县联合开展设立大学生村主任、社区主任助理活动,3年来先后从大学生中选出435名优秀大学生担任主任助理。大学生竞争上岗参加村或社区的管理,不但平时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村、社区的科技培训、招商引资、开拓市场等管理中,也方便了他们发现和弥补自身的知识欠缺。

  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模式。如学校组织开展的“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106名博士生分20个小组走访了近3000个村、1万余农户,通过与农民谈心、与基层干部对话,写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多位著名“三农”问题专家认为,博士们把农村作为课堂,用“脚”做出了真正的学问,为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找到了一条新路。学校大学生义务环保协会组织的“大学生绿色营”社会实践团,积极开展对渭河污染、河道破坏等状况的环保宣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社团”。

  注重实效,社会实践为就业奠定基础

  近年来,该校每年都要组织万余人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已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95%以上。广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动科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詹辉,在担任杨陵区大寨乡周李村主任助理期间,组织同学帮助孤寡老人,运用所学知识帮助村民解决养殖技术难题,调解邻里纠纷,深受村民好评。他荣获杨凌示范区真情故事“十佳人物”称号,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生”,荣获陕西省“五四青年标兵”荣誉称号。毕业时,他放弃了去铜川市工作的机会,踏上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征途。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该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岳冬冬,在学校读本科期间就经常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目前已申请了8项国家专利,其中“多功能分隔塑料桶”等5项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其设计开发的“商品价格策划软件”、“毒力测定软件”、“森林害虫动态分析系统”等软件,获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版权登记。

  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杨战武,研制出“手扶拖拉机的新型悬接装置”,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与机器设计制造专业学生李炎军等人合作,研制出了“棉花电动剥壳机”,获得“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并已申报了国家专利。经管学院杨涛等5名学生完成的“天然脱落酸规模生产”项目,在“挑战杯”全国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银奖,他们与福建一家企业签订了230万元的转让意向协议。

  服务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该校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王锋博,既是班里的社会实践委员,也是学院的团委副书记。他当过村主任助理,连续两个暑假带领学生服务队深入陕西苹果主产区白水县,实施苹果科技入户工程。服务队深入农户走访果农,调研分析苹果生产、销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最终向白水县政府提交了“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项目建议书”。去年,该服务队荣获“陕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服务队”称号。

  近3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集中组织60余支服务队,赴省内外45个县区开展社会实践“支农服务”活动,累计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350余期,培训农业及企业技术人员15600余人,发放科普资料90000余份,撰写调查报告100篇,解决农业实际问题360多个,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学校先后组织大学生绿色营野外环境考察队,对渭河流域进行考察,掌握了渭河污染的第一手资料,受到在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和省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家已决定投资200亿元对渭河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