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 2008年8月15日
科技示范推广为农业现代化探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我国唯一以推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为主业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将始终把加强科技创新源建设和示范推广当做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责无旁贷的重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梁宏贤这样对《当代陕西》记者说。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副处长宋西德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省累计建立各类示范基地300多个,培训农民500多万人次,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400多项。各示范基地所在区域农作物和苗木覆盖面积达到80%以上,新技术覆盖面积达到60%以上,累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目前,白水苹果、西乡茶叶、秦岭北麓猕猴桃、阎良甜瓜、山阳核桃、板栗等示范产业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的模式,其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形成品牌。
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在机制体制上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倾斜力度。为了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投身农技推广,学校在职称晋升中单列了“推广教授”岗位。在学校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中推出“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对入选者每人资助15万元,专项用于示范基地建设。
现在,除了中、省财政每年分别支持这个学校1000万元和500万元用于开展农技推广外,学校还在每年的预算中拿出100万元支持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正是由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申报的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科技项目,得到批准的“命中率”稳居省内高校首位。
生态文明理念“从娃娃抓起”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记者在杨凌的中小学采访时了解到,一种名为“生态校园”的项目已经在全区的20所中小学全面铺开。这个项目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农村中小学改厕、改厨、温室种菜(瓜)、温棚养畜、校园绿化美化,建成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畜菜(瓜)沼”模式或“菜(瓜)沼”模式的生态型农村卫生新校园,并形成相应的循环经济链。在整个校园生态系统中,沼气的生成利用处于核心位置,具有纽带作用。
杨陵区杨村乡川口小学校长范雪梅告诉《当代陕西》记者,该校有容积为30立方米的沼气池,日产沼气约8方,可全天供应全校师生烧开水和做饭;有微电脑控制的系统不仅可以定时冲厕,还可以使占地320平方米的生态果菜大棚,利用沼液、沼渣施肥农作物。这一系统建成投入使用2年已经收到明显效果:大棚里生产的甜瓜、西红柿为学校弥补了一部分经费;虽然已经入夏,但在这所小学里记者没有看见蝇虫乱飞,也没有闻到厕所熏人的臭气。
同时,生态果菜大棚和沼气生成使用系统也成为学校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农业生产实践等综合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记者在采访时,这个学校三年级同学正在学习甜瓜人工授粉。范校长介绍说,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普遍掌握了12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等劳动技能。“环保、生态、无公害”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学生还主动帮助家长用学到的知识改进家里承包地里的农作物种植技术。
目前,这种新型的生态校园建设项目已在我省农村中小学全面推广。
破译杨凌的“黑牛速度”
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豆奶生产企业广东黑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杨凌投资1.3亿元,年产1.5万吨的速溶豆奶粉生产线日前在杨凌正式开工建设。这个项目从投资方来杨凌考察,到举行奠基仪式仅用了22天时间,创下了杨凌示范区招商引资的最快纪录。
黑牛公司董事长林秀浩告诉《当代陕西》记者,真正打动“黑牛”高层决定投资杨凌的除了当地已经形成的区域品牌优势,以及食品产业聚集程度较高等因素外,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方式契合了企业的投资需求。一般情况,企业入区办理前期注册登记审批手续需要7~15天,而杨凌示范区招商局就指定专人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仅用两三天就为“黑牛”公司办完了所有手续。
而为了这次招商,杨凌示范区做了大量详细全面的准备工作。包括园区整体情况介绍,周边城镇人口的市场分布、生产原料来源和产品的销售前景以及区内通往各地的高速公路车程等。这些扎实的前期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花草遍地、绿树成荫的园区外部环境对黑牛公司这样的南方企业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林秀浩觉得这里“空气好、环境好,生活很舒服、很开心”。
梁宏贤对《当代陕西》记者说:“‘黑牛速度’仅是杨凌示范区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速度体现的是服务。杨凌将把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