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安全品牌领跑国际 陕西苹果走天下 许很多的陕西人并不知道,陕西的渭北高原是世界上最适合苹果生长的地方,拥有全国第一大面积的苹果种植区,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苹果基地;陕西也是全国最大的苹果汁加工基地,生产的鲜果和果汁,行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条延绵在黄土高原上的红色苹果带,已成为缠在渭北果农身上的一条金腰带。
黄土高原中国苹果希望之乡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对于陕西渭北的果农来说,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周”,近400万亩色泽艳丽、口味浓郁的晚熟苹果高挂枝头,吸引各地客商纷沓而至,采摘收购。
在洛川县黄章乡方相村的一处果园里,果农贺树昌雇用的20多个劳力正在紧张地卸果,等待发货的卡车就停在路边,从果园里采摘下来的新鲜苹果现场装箱后直接送上卡车,准备运往华圣集团的加工厂。“我和华圣签了合同,园里的6万斤富士苹果全部由他们拉走。”说话间,贺树昌乐得合不拢嘴,尽管果子还没卸完,但少说十万元的收入已稳稳当当地握在手上了。
“陕西苹果是中国苹果的希望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研究中心主任赵政阳教授向记者介绍说,中国苹果生产已集中在以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产区和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湾产区,也称东部和西部两大优势产区。从目前发展来看,中国苹果生产的重心已出现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
据省果业局介绍,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陕西现已建成由27个基地县组成的渭北苹果带,到2004年底,苹果栽培面积已达到618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产量555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22%和世界产量的10%。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产业规模,陕西已经为中国苹果的战略转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当先陕西苹果做强产业 如今的陕西苹果,不仅在种植面积上居全国第一,其主打品牌华圣苹果和海升果汁的出口量也在去年双双创下了国内企业的第一名。然而就在几年以前,陕西的果农还因为苹果没有名气,卖不出去而大面积地砍树。
陕西种植苹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早在秦岭北麓一带发展;到70年代,陕西苹果种植区域开始向渭北高原转移。“事实证明,陕西渭北地区是我国惟一符合7项苹果生态适宜指标的最佳适宜区,”赵教授认为,这一时期选育出的以“适应广、易栽植、产量大”为特点的秦冠品种,带动了礼泉、旬邑、白水等适宜区大面积引进和种植苹果,为陕西苹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一哄而上的大面积种植也带来了隐忧,很多人都忘不了1995年前后大堆陕西苹果烂在地头、果农挥泪砍树的场景,全省的果树面积一度从800万亩减少到600万亩。数字背后,是无数果农的辛酸和无奈。但在一些专家看来,“挖树是正常的”,使苹果栽培进一步向优生区集中,也使过时的果树品种遭到了淘汰。
而针对苹果“卖难”中暴露出的果品质量问题,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向果农推广果园规范管理的“八大技术”,用“大改形、强拉枝”等技术改变传统果园密闭的状况,解决了果树光热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从而拉开了陕西苹果由产量技术体系向质量技术体系战略转变的序幕。
除了控制生产标准,不断地推出新品种也是保证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曾元辉介绍说,近几年,科技部门积极引进和开发新品种,改良老品种,形成了以“红富士、嘎拉、粉红女士”为主的系列化、多元化、国际化优良品种格局;富士系列代替秦冠成为主打品种。
专家们预测,在两三年之内,陕西苹果在产量上将超过山东,但要在效益方面达到更好,关键还在于积极开拓国内国际高端市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再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绿色安全品牌领跑国际市场
“应该看到,我们一亩果树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专家指出:陕西苹果在鲜果出口方面还远不及山东。
从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2004年陕西水果通过边贸出口约20万吨,苹果主要出口到荷兰、孟加拉、新加坡、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总体出口量不大。面对国内外市场农产品安全准入制度的限制,如何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是陕西苹果生死攸关的环节,但仅依靠千家万户分散性的生产,很难控制好果品质量。
为了缩小生产领域与市场要求之间的差距,陕西省果业部门统一组织,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公司+农户”的形式,启动建设绿色食品苹果基地;连续三年对以农药为主的果区农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禁止高残留、剧毒农药和有害投入品的使用;推行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目前,陕西省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苹果面积已达到24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苹果基地。
据了解,目前陕西苹果主要依靠华圣、海升等一批知名品牌企业输送到世界各地。
洛川县旧县镇荆尧科村是华圣集团建立的苹果出口欧洲生产基地,从两年前开始,全村1000多亩苹果园按照“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生产管理,记者在当地看到,这里每个基地果园都设有一本《果园作业登记》,果农称之为“台账”,里面详细记录着果园施肥、用药的时间和方案。据果农介绍,这本保证果品安全可追溯性的“台账”将是苹果能否顺利销售的重要凭证。
“虽然陕西苹果已经打开了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的市场,但真正能出口较高价格的市场并不多。”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处副处长潘亚琴告诉记者,陕西苹果产量大,但加工包装水平低,有出口资质的大公司较少,由外贸个体户收购的“地头货”档次低,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价格也上不去。
据了解,泰国今年已提出对我国出口水果的果园和加工厂进行备案。“这表示东南亚市场也开始重视对进口果品质量的监控,过去企业都淡化加工环节,只要有冷库就行,但按现在要求,凡出口企业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潘处长指出,国外贸易技术壁垒日趋严重,使得水果加工、出口难度增大,同时也暴露出陕西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程度低、监测防治体系薄弱、果协服务功能差等现实差距。#p#分页标题#e#
2003年11月,加拿大曾以在陕西苹果中截获山楂叶螨为由,一度停止对陕西苹果的进口。此事后来经过国家质检总局的多方交涉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整改,才于10个月后重新打开了加拿大市场。这场风波带给陕西苹果的启示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生产和管理国际标准化,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专家指出,尽管目前陕西苹果的储运、营销手段比过去有较大改进,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国际市场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做强做大苹果产业,只有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使苹果从田间一直到餐桌的每一步都符合标准化要求。而针对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更多的出口企业把推进绿色苹果基地逐步向生态果园方向发展作为提高苹果质量的重中之重。
在洛川县黄章乡方相村,记者参观了果农荆杨礼的“果、畜、沼、水、草”五配套生态果园:“果树下种上三叶草、青草用来喂猪、猪圈旁建有沼气池,畜肥入池产沼,沼气照明做饭,节约能源,沼气渣作为无机肥可上果树,沼液也可做叶面肥直接喷到果子上,既省了购买肥料的支出,又保证了果品的绿色安全。”据洛川县苹果产业局局长安金海介绍,像这样的生态果园在当地有6万亩。今年7月中旬,来自荷兰的果树栽培专家实地考察这些果园后认为“完全可以推出有机食品的牌子”。
果汁加工助力产业链条
“陕西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果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据省果业局产业化处统计,目前全省有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17家,35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63万吨,可消化鲜果400多万吨;产品90%实现出口,销往欧盟、北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陕西省已经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苹果浓缩汁集中产区。
果品加工为等外果找到了出路,既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每年还可以为果农增收10亿元以上。更为重要的是,等外果的加工提升了果品的附加值,造就我省最大的农业出口创汇产业,对提高陕西果品的知名度,促进果业生产意义重大。
据西安海关统计,今年1~7月份,全省浓缩果汁出口16.9吨,创汇1.14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出口量和创汇额,位居全国第一。同时,连续几年一直下跌的陕西苹果汁出口价格也从去年底开始回升,到今年7月底已上升至每吨565美元,这标志着陕西果汁加工出口业走上了一条产量和效益稳步增长的良性发展道路。
据业内人士分析,曾导致陕西省苹果汁出口价格大幅下跌、并引发出口国反倾销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苹果汁生产企业竞相压价,无序竞争。从1999年起,陕西海升等4家外贸企业就美国对我苹果汁出口反倾销进行了积极应诉。通过应诉,这4家企业苹果汁出口到美国的反倾销平均税率由1999年的近52%降至去年底的零关税,为苹果汁扩大出口打下了基础,而众多的果汁加工企业也由此走上了联合发展的道路,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对高酸苹果汁的需求,陕西还建成澳洲青苹、粉红女士等鲜食与加工兼用型苹果基地40万亩,为扩大出口奠定了基础。同时,陕西的果品加工企业都在今年纷纷上马综合利用项目,用于开发新产品和加工利用果渣,发展循环经济,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延长了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