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委员眼中的农高会“十年蝶变”

各界导报 2022年09月27日

记者 赵婧

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日前圆满落幕,记者梳理盛会期间的采访笔记发现,每年的农高会,总有人来去匆匆,但也有一批默默守护、陪伴农高会成长、壮大的人,其中不乏政协委员的身影。农高会上,记者采访了三位涉农政协委员,他们用青春年华与农高会履行了“十年之约”,用奋斗谱写了感人故事。

十年共成长:“田间展”背后的付出

本届农高会首次设立田间展,通过举办展示观摩、品鉴体验等活动,全面展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领域推广应用、试验示范方面取得的新成效,是传统展览展示的迭代升级版。此次田间展负责人之一,杨陵区政协委员、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海峰说:“把展馆搬到田间地头,就是想让大家实地感受丰硕的科技成果,品尝优质的有机农产品,了解最新型的农机装备,顺便看看美丽的乡村新风貌。”

回顾自己第一次参加农高会的经历,张海峰说:“那时候我还在上中学,趁着农闲跟着父亲来农高会买种子和树苗,会场内外人山人海,特别热闹……”

巧合的是,参加工作后的张海峰再次与农高会结缘。“十年前,我被借调到农高会组委会,负责协调会务服务工作。”张海峰说,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年,自己也从一名农高会的参与者成长为推动者。十年间,他见证了农高会从本土原创的行业展会到国家5A级农业综合展会的完美“蝶变”。

“杨凌正在迈向世界农业舞台,未来的农高会也不仅限于展馆展示,甚至通过‘云上’平台传播得更远。”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张海峰说,自己将继续立足本职工作履职尽责,为推动农高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年磨一剑:助力陕茶飘香农高会

本届农高会上,陕茶的“走红”似乎早在省政协委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纪晓明的预料之中。纪晓明说:“陕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茶区大多位于富含锌硒元素的秦巴山区,好山好水出好茶,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可惜早些年‘养在深山人未识’。”

谈及农高会上的“明星”农产品是如何炼成的,纪晓明回忆说,十年前陕茶在农高会上还是“星星之火”,那时候陕茶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种单一、包装简陋,很多本地消费者都没有见过陕茶,更别说外地客商了。

近年来,我省把发展茶产业作为调整优化陕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产业来抓,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产业产值稳居全国前十。纪晓明说:“在龙头茶企带动下,我省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形成了丰富的茶叶种类,茶产品花样繁多,诸如茶眼贴、茶面膜等在农高会上更是屡见不鲜……”

十年磨一剑,伴随着陕西茶产业的发展壮大,纪晓明也跃升为中国茶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之一,“作为一名涉农政协委员,我将继续推动陕茶向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也希望通过农高会这个广阔的国际舞台,让陕茶香飘世界。”

十年同相约:专家“问诊”探新变

年年赴约农高会,农科专家“问诊”是受到农民群众欢迎的活动之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边坐着满怀期待的农民,一边坐着答疑解惑的教授。十年前,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保军作为我省小麦高产领域首席专家,常被慕名而来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

“张教授,家里的小麦条锈病可严重了,要咋治呀”“张教授,今年小麦收成不好,明年咋追肥才能高产”……张保军回忆说:“那时候的农科资讯虽然已经普及,但农民也并非能随时随地请教,而专家们也习惯了每年在农高会上等待他们,这是一种跨越时间的信任和默契。”

“我下乡给农民朋友开展科普讲座的时候,常常给他们这样形容小麦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小麦栽培就像养娃,要想把娃养高、养胖、养白,就不能只看种子好坏,还得重视养娃的方法和技巧。”张保军幽默生动的讲解,总是让农民群众对农科知识学得津津有味。

“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重视程度不断升级,近两年的农高会上,大家对小麦的关注点已从提高产量逐步转变到提升质量上来了。”张保军说,“餐桌”供需也影响着农民的种植变化,“除了普通小麦种植,大家还会问制作面包粉、饼干粉等需要的种植技术。”

与农高会携手成长,张保军说,自己愿意继续发挥专业特长,服务“三农”、服务农高会,为国家乡村振兴建设添砖加瓦。

原文链接:http://paper.gjnews.cn/gjdb/20220927/mhtml/page_03_content_20220927004001.htm#page03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