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新进展

【科研新进展】(13)裴玉新教授课题组在纳米载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日前,理学院裴玉新教授课题组在糖纳米载药的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以“Glyco-Nanovesicles with 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Probes forReal-Time Monitoring of Drug Release and Targeted Delivery”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材料化学》上(Chem. Mater., DOI: 10.1021/acs.chemmater.6b01857)。该论文是在裴玉新教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操守鹏同学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


智能糖纳米载药体系示意图

  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和癌细胞不断产生的耐药性是癌症化疗面临的两大难题。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纳米级微观范畴的亚微粒药物载体,以其微尺寸效应和可智能化,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裴玉新教授所在团队长期从事智能纳米载药体系研究。2014年,该研究团队首次运用新型大环主体分子柱芳烃和二茂铁,设计合成了一种全新的智能纳米药物载体,该体系中的氧化态二茂铁同时具有GSH(谷胱甘肽)刺激响应性和正电性,利用其GSH响应性可以降低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而且其正电性还可以负载siRNA,从而克服癌细胞的耐药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3126-13130)(影响因子为11.261);今年3月,该团队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色氨酸修饰的主体分子柱芳烃与半乳糖衍生物组装的超分子糖纳米囊泡载药体系,其不仅具有糖靶向性,而且和DNA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还具有药物协同效应,能够协助抗癌药物更好地消灭癌细胞和克服癌细胞的耐药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材料化学》(Chem. Mater. 2016, 28, 1990-1993)(影响因子为8.354)上。

  与以上两个纳米载药体系相比,该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含可激活NIR探针和二硫键的乳糖两亲小分子化合物,并通过自组装形成全新的智能纳米药物载体,该纳米载体不仅具有糖靶向性,实现了对肝癌细胞的靶向递送,而且可以对负载分子的释放进行实时示踪。该研究为构建靶向-多功能的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对癌症的化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化学》是美国化学学会(ACS)出版的化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之一,影响因子为8.354,属中科院SCI一区期刊。

  论文链接: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hemmater.6b01857

编辑:张琳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