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大忙时节,6月3日上午,雨后初晴,学校试验基地各项作业进入新一轮的忙碌。来自信息工程学院的346名“农训大军”率先走进科研试验麦田开展生产实习,正式拉开我校“三夏”实践大课堂的序幕。
“每一张牌子要找寻小区试验材料的对应标签,在前期做的标记中,选择表现良好的单株,登记后匹配挂牌。”闵东红教授课题组的研究生母学荣正手持一大串标牌示范着怎样给小麦试验材料分挂标牌,身边的“农训大军”按照指导和要求,认真开展科研试验材料采收前的分类挂牌作业。
“三米样方之内的小区试验材料要确保其完整度,需要精准收获后进行测产,划分出的周围已经采完穗样的材料则可以集中收获,作为科教副产品处置。”在韩德俊教授课题组试验地中,结合不同的试验需求,“农训大军”分组协作,拿着框架拉样方划分区间,用镰刀、剪刀采收麦穗、装袋、捆扎,一丝不苟地开展科研试验材料收获。
在曹新庄试验农场、农作一站、北校西区基地等区域,从田间地头到考种间、晒场,到处都活跃着“农训大军”的青春身影。三五人一组,有的置身田间在科研师生的指导下测量试验材料的株高、穗长、穗下节长等;有的在库房数单穗粒数、称千粒重,参与考种;有的在晒场进行小麦单株人工脱粒、除杂、分装整理等;有的围着隆隆的机器进行脱粒,还有的在协助课题组整理划分小区材料,以便机器收获。脚下有泥、头上有汗,不畏尘灰,他们在劳动实践大课堂中收获真知。
这一幕幕正是我校“三夏”生产实习的鲜活场景,而这一群“农训大军”就是我校2023级本科大一学生。把课堂搬到试验田,把专业知识实践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是我校自建校起延续80多年的优良传统,自2021年起,学校率先将劳动实践正式纳入学分管理体系,“三夏”生产实习成为每一届大学生的“农训”必修课。我校“三夏”劳动实践也是陕西省精品实践课程。
按照今年教学安排,6月3日至7日,来自19个学院 36 个专业2600多名大一学生要在曹新庄试验农场集中开展为期5天的“三夏”生产实习。曹新庄试验农场在每一批次“三夏”生产实习前集中开展劳动安全教育,结合天气情况和课题组科研生产需求,将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分组调配至各个课题组,让他们参与科研试验生产相关环节,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通过协作参加不同试验材料小麦单穗编码登记、脱粒、分装整理的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刘阳表示:“类似流水线式的操作体验,看似简单省力,实则上千份的试验材料工作量很大,更需要细心和耐心,也让我对学术和科研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有了更具象的认知。”参与了田间试验材料小区收获的学生曾瑞安感慨:“亲身体验田间劳作的艰辛,虽然短暂却记忆深刻,更加懂得珍惜粮食,对那些默默付出的农民和辛劳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心怀敬意。”学生程玉莹、刘盼在生产实习中说:“夏收是一项辛苦的农事活动,参与其中能感受到劳动实践的乐趣和收获科研成果的喜悦,累并快乐着,很有意义。”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