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吴普特:以国家战略为导向 推进农业高校学科交叉融合

摘  要】当今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和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农业高校担负着“强农兴农”的崇高使命,要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大需求,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以高质量发展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农业高校;高质量发展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根基,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当今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和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正在引发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范式颠覆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多次就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农业高校担负着“强农兴农”的崇高使命,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交叉融合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交叉融合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指导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时,多次就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农业高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交叉融合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促进高等农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交叉融合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纵观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产生于不同学科相互渗透、深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之中,学科交叉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知识创新功能,引发科学研究范式重大变革,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出现高度整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科交叉的热潮。21世纪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已从“二元分立”逐渐走向深入交融,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交叉融合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学科是高等教育的根基,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学科的分化和整合产生着直接影响。在近代科学发展时期,随着大量科学数据的积累,知识按一定逻辑被分化,形成各个专门学科。各学科以专门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以及独特的研究范式框定知识领域和边界,形成了各自人才培养的内涵特色。但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日益频繁、相互影响日益深刻,学科边界不断被打破,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交叉融合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世纪之交,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对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世界发达国家将推动学科交叉、培育交叉的战略思想上升到国家战略,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大国博弈不断加剧。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必须充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

农业高校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谋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高校因农而生、以农立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的神圣职责。我国农业受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技术水平等多重因素制约,迫切需要多学科协同交叉解决。同时,未来农业日益呈现“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等新趋势、新特征,对农业高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学科专业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1.把优化学科生态作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农业高校大多从单科性大学发展而来,且基础支撑学科多根发于原来的基础课部,造成一些农业高校的基础理科、基础文科、信息学科布局不到位、实力较弱,使得学科生态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建设。农业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积极促进学科综合化发展。一是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补齐制约交叉融合的学科短板,为学科“远缘杂交”培育“优质亲本”。二是探索实施“农学+”学科会聚机制,支持学院、学科打破管理壁垒,以传统优势农学为核心探索建立集群化发展模式,推动传统优势农科与基础学科、人文社科和现代工科深度交叉融合。三是按照世界前沿、国家急需、学校使命、特色精干的原则,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与此同时,农业高校要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的跨界合作,着力解决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短板”问题,在校际深度合作中促进学科升级换代、优化学科结构。另外,还需注意两个问题:要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增强学科优势特色和“强农兴农”使命担当上,而不是抹平传统优势特色、向综合性大学趋同化发展,否则将会失去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强盛之根;要正确区别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科学内涵,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在交叉学科建设中避免浮躁和急于求成,更不能以设立交叉学科扎起新的“篱笆墙”,失去学科交叉融合的初衷。

2.把培养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根本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农业高校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前瞻性思维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农业高校要遵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多措并举重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工科等学科前沿理论与技术对传统农科专业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改革,着力解决专业专化、窄化及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增强专业的前沿性、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响应。二是要积极在农学与工学、农学与管理学科、农学与文科等交叉领域,以及涉农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领域创办新专业,加快推进智慧类、营养健康类、生物农业类、数字经济类专业建设,重塑农业高校本科专业体系。三是要设立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协同组织,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前沿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打造开放、共享、交叉、融合的通识课程,强化大学生交叉思维、交叉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四是通过多学科汇聚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强基计划”本科专业建设,探索设立新农科实验班、校企联合培养实验班,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五是要依托高水平科研基地,探索构建基于重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平台,推动不同背景教师及学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六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机制改革,按照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构建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质量评价机制、成效反馈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七是要下大力气提升导师队伍学科交叉融合的素养,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指标优先向交叉研究领域倾斜制度、跨学科导师组培养制度、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着力突破不利于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制度障碍。

3.把增强服务国家的科技贡献力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战略重点

农业高校要聚焦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基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学科交叉研究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一是加强农业前沿基础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跟上世界发展步伐,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二是加快用现代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技术改造农业育种研究,全力抢占生物育种制高点,着力解决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三是聚焦土地可持续生产力提升、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加强多学科交叉和会聚研究,力争产生能够对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长期、广泛、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四是加强农业科学与现代工科的交叉融合,突破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使农业成为社会向往的新型产业。五是加强农业微生物育种和功能开发,借助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前沿技术,培育发展合成生物学,突破可再生生物资源转化为食品关键技术,催生“生物农业”新业态,为我国参与全球生物经济竞争贡献力量。六是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加强农学与医学、生物学的交叉融合,培育发展营养与健康、生物医学、环境医学等交叉研究新方向,促进农业科学向健康领域拓展,让“农业成为最好的医生”。七是紧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对乡村振兴路径、模式和政策研究。

同时,农业高校要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和平台建设。从国内外实践看,设立学科交叉机构、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是促进学科交叉研究走深走实的基本保障,但目前一些农业高校相关机构和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可采取虚实结合进行建设。要以国家和省部科研基地重组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为契机,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金钥匙”,提升建设水平,打造农业领域“国之重器”。以树立大目标、建好大平台、引育大人才、承揽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强化大协作为导向,积极构建学科集群化建设机制,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的学科会聚研究,探索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增强承揽国家重大任务、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加强跨校跨界跨国科技合作,探索“合纵连横”的模式和机制,建设国际化的跨学科创新平台,协力解决全球农业领域重大科学问题。

4.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方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高校具有亲近农业、亲近农村、亲近农民的优良传统,要充分发挥涉农多学科优势,切实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方向。一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遵循规划统领、产业支撑、生态涵育、文化聚力、治理创新的思路,组织农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资源,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通过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和文化引领,系统谋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服务链,积极构建和不断提升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按区域产业需求建设产业研究院、试验示范站和科技推广基地,通过多学科协同、多技术嫁接,系统解决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相关科技联盟的多机构、多学科汇聚作用,协同解决区域发展的技术难题和热点问题。四是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提升高水平特色智库和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加强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增强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持。

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

农业高校长期亲近“三农”,服务领域相对固定、传统,迫切需要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科交叉融合重要论述要求转化为解放思想、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贯穿落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过程。二是要探索实施校内教师“双聘”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在完成本单位工作量基础上受聘其他学院开展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教师考核与晋升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全校通用互认制度,激发教师从事跨学科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完善学科交叉成果认定和激励制度,尊重教师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多元价值和实质性贡献,推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跨学院跨学科多边认可。四是建立新进教师跨学科科研锻炼、跨学科选修研究生课程制度,完善青年教师到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站、产业研究院驻点锻炼制度,激发青年教师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动力和兴趣。五是建立健全跨学科联合培养博士后机制,做大学科交叉型教师队伍的“蓄水池”。六是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积极培育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组织开展跨学科、跨学院的学术沙龙、报告会、论坛,加大对学科交叉教学、研究和推广成果的宣传、展示和激励,引导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