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一周一师】(51)杜双奎:“自找苦吃”也很幸福

杜双奎教授_副本.jpg

“我很喜欢跟学生打交道。”眼前的杜双奎教授来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他不仅是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院校教材建设专家库专家、陕西省小杂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粮食行业技术专家。

留校钻研肯吃苦

杜双奎,原西北农业大学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1991级学生,1995年毕业留校工作,在食品科学系李志西教授的指导下承担“食品试验优化设计”,现为本科生“食品试验优化设计”、研究生“食品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负责人。

“那时候杨凌土路多,交通不便利,上下班能骑上自行车都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杜双奎表示,在艰苦的地方能够更好锻炼人。当时国内食品专业人才培养非常紧缺,他想借自己的一份热,去为祖国、为学校作一份贡献。

这份热,最初体现在他“自找苦吃”强化自身能力上。为了胜任“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需求,杜双奎不仅在自己所学食品专业领域不断提升科研素养,而且对所需要的应用数学背景知识进行“猛补”。为了掌握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知识,他时常去图书馆借阅课本学习,并跟随当时基础课部学生旁听相关课程。

“我的个头不高,和当时的大学生站在一起区别不大,但我确实年纪比他们大一些,基础课部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我不是他的学生。”即便如此,杜双奎依旧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并沉浸其中,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也会像寻常大学生一样询问老师。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坚持,杜双奎掌握了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知识要义,先后出版省部级“十三五”规划教材《食品试验优化设计(第二版)》《试验优化设计与统计分析(第二版)》,建成中国大学MOOC《食品试验优化设计》。

教育教学乐吃苦

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枯燥无味”的数理知识?杜双奎有自己的小妙招。他会选用身边企业、优秀毕业论文等真实案例进入课堂,让同学们带入思考,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妙。“我会结合章节知识点,采用案例教学,针对某一生产和科研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或事件,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并对过程进行优化,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杜双奎不仅善于启发学生,还从布置作业入手,每一作业都涵盖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巧妙地让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批改作业时,每当遇到学生们哪怕细微的错误,杜双奎都会亲自标注出来。他深知,学好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这门课,有助于本科生开展科研科创,完成毕业论文,对于硕博研究生来讲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正确观念,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适应学科发展、企业需求,学院开设新课“食品感官评定”,这是一门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和统计学三大学科融合课程。因为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杜双奎勇担使命,承担了课程建设。

“之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为了教好这门课,我翻看了一些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对教学与学习新事物的热情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杜双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采用实例的形式将食品感官评价方法、试验设计、统计分析、软件应用有机结合,2023年主编出版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重点规划教材《食品感官评价(第三版)》。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得多动脑筋备课、多用心思考虑学生需求;要完成新的任务,就得下功夫再去学习。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杜双奎总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吃苦为乐,不断在教育教学事业上攀登,也享受着苦尽甘来的喜悦。

杜双奎先后主持校级教改项目9项、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主编教材7部、发表核心期刊教改论文3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连续获得院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一等奖”。2020年荣获“我最喜爱的老师”。

乐见桃李满芬芳

“人生遇一良师何其有幸!” 2010级硕士研究生王华曾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拿到荣誉证书的那一刻,她眼圈红了,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杜双奎的悉心教导。“我知道荣誉背后更多的是杜老师的无尽支持与鼓励,是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与教授,让我学会了如何克服一个个科研难关。”

“我的同学经常当面夸赞我遇到一位好导师。”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助理研究员马梦婷,回想起与杜双奎相处的点点滴滴,至今感动不已。“是杜老师引领我走上了学术之路。”

在给杜双奎老师提交第一篇论文初稿后,马梦婷心里暗自欣喜,感觉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但当看到杜双奎老师发来的修改稿后,却羞愧之余也十分触动,“上到逻辑框架,下到标点符号,全是老师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和批注。”

有一次,马梦婷把样品放在冰箱冷冻,由于样品太多,放置了大量容器,相互挤压导致容器破裂,污染了整个冰箱。但杜双奎老师在了解到情况后,笑着安慰道:“都怪冰箱太小了,看来我们需要买一个大冰箱了。”马梦婷感动之余,对实验室安全也牢记在心。

读硕士三年期间,杜双奎除每周与马梦婷面对面交流实验内容外,从没有催促过实验进展,也不要求发多少篇论文。而在马梦婷硕士毕业后读博期间,她才明白杜双奎老师的做法:“老师在教我做科研不急于求成,而是沉下心、脚踏实地做科研。”

截至今年3月,杜双奎共指导研究生49名,已毕业32人,其中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8人、校长奖学金5人、获优秀研究生4人。

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学生的情况,杜双奎满是幸福。他说自己目前的科研方向涉及传统粮油食品功能化加工,简单来讲就是挖掘地方传统特色粮油食品的功能性,提高其品质和附加值,助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培养更多服务三农的食品科技人才,这也是来自农村的我对农村的一种回馈吧。”杜双奎满怀热情地说。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