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成的家乡陕西乾县,是地处黄土高原一个世代缺水的地方。“有人把乾县读作‘干县’,干就是没有水呀。”儿时的李佩成,对干旱的体会就是“喝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回来。有小河,也有水井,但不是所有水都能喝。有的水又苦又咸,只能洗脸喂牛。”
1944年夏天,不满10岁的李佩成跟随在西北农学院当工友的表哥来到西农观光,第一次看到喷珠吐玉的自来水龙头喷水的美妙景致,看到了流水滔滔的渭惠渠及其浇灌的绿油油的庄稼,这让在旱塬长大的他感受到强烈震撼:“简直不理解100丈深的地下怎么会喷出水来?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渠道?”了解到这是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的功劳后,他产生了“把滔滔河水引到家乡,改变赤野千里的黄土旱塬”的想法。
人生第一次难忘的西农之旅,竟促成李佩成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1952年,李佩成如愿考入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李仪祉学生、著名水利专家沙玉清鼓励学生:“学水利是很豪迈的事”“要为水奋斗终身”。作为全校“三好学生”,1956年3月17日,李佩成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1966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系攻读副博士学位。在西农的22年,受到学校“敬业重教、热爱农业、理论联系实际、亲为人友、严为人师”等教风熏陶,为李佩成终身从事科教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佩成
李佩成长期在水文地质、农业水土工程、水资源与环境、国土整治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多有建树。
1964年,李佩成提出潜水井群非稳定渗流计算的“割离井法”理论,解决了排灌井群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难题。
水利系李佩成教授在进行地下水模拟试验
20世纪70年代,为了研制黄土辐射井,李佩成及其合作者整日整夜工作在井场,在大口竖井中爬上爬下,个个都变成了泥人。最终,“黄土辐射井”研制成功,出水量比其他井型大8至12倍,突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识,并推广到10多个省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辐射井打成那一刻,抽出的水像小河一样流向田野,让旱塬变成了“秦川水乡”,也让塬上的父老乡亲沉浸在欢乐之中。李佩成说:“那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1978年,为了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李佩成吃住在农民家,酷暑寒冬,风吹雨打,经过近一年水里泥里拼搏,一种井径小、出水量大、施工快、造价低廉的轻型井试验成功,1989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1985年,李佩成被任命为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分管教学、科研、生产与国际合作。除了狠抓校内教学,他发起并促成了在不同地域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农民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野外)基地,在乾县等地申购土地千余亩。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枣子沟试区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兴办第一个设在农业院校的“水资源和水土保持”专业,李佩成多方奔走,争取水利部跨部划拨的200万元经费,翻开了农业部、水利部合作办学的新篇章。
早在苏联留学时期,考虑到大西北的需要,李佩成特别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问题研究。1980年,发起并参与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1985年起首任该中心主任六年。他发起并作为大会秘书长召开第一届国际旱农会议,并争取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无偿资助840万美元旱农项目在西北展开。
李佩成(右二)万建中(左二)等考察乾县试验点
与水结缘的几十年,李佩成率先提出“水文生态学”概念。1988年冬,他二次赴苏联考察中亚荒漠治理开发和咸海萎缩后认为,必须强化人类活动与水文生态相互影响的研究。回国后,指导博士生冯国章以水文生态为选题,完成《水事活动对区域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博士论文,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2年,李佩成调入西安地质学院,后并入长安大学。在不断深入基层找水、打井的实践探索中,他渐渐形成了“三水统观统管”的治水理论。
“治水不能只看一个水,地面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是自然循环的,只盯住一个水就把它治坏了。所以要‘三水’统观统管,统一看待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李佩成的治水思想从20世纪60年代他的第一篇论文中就初见端倪,几十年后发展成熟,慢慢被学界认可。
从苏联学成归国后,李佩成将地下水专业知识和此前所学地面水相结合,回到西农他又补学气象,“等于把天上水也学了”,这让他对水理论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加上青年时代哲学教育的根基和实践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水理论。
20世纪90年代,西安曾爆发大规模水荒。李佩成认为,西安城市用水只是片面开发了数量有限的地下水,却忽略了数量庞大的“地上水”和“天上水”。为解决这个问题,李佩成向陕西省和西安市领导提交了《群峪协井,两水并用,关于完满解决西安供水水荒问题的建议》。指出可以把秦岭峪口的水“长藤结瓜”“通过自流引入西安市区”。建议被采纳后,西安市水荒很快得到缓解。
“三水理论”缓解西安水荒后,李佩成又想到“南水北调”: 结合公路隧道工程,把陕南乾佑河的水引到西安石砭峪水库。在陕西省委领导下,陕西省首个跨越秦岭的南水北调工程完工,每年为西安供给城市用水 4697 万立方米。
21世纪伊始,本着合理利用西安水资源、美化西安生态环境的原则,李佩成和合作者提出“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工程研究”。现在,汉江水也将引到西安,成为九水环绕之城,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西安更美了。
一次,在陕北考察小煤矿环境污染时,李佩成发现在看似生态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人的心态、社会世态大问题。于是,他敏锐地提出“三态平衡”观点,认为“人的心态与其世界观有关:众人的心态必然作用于世态,而世态又影响和决定着人的心态。众多人较长时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般都是某种社会力量也就是某种世态在驱动。因此,要使生态、心态得到平衡,就必须平衡世态。”
李佩成把对水科学和人类水事活动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自己的研究区域从关中扩大到整个西北,研究目标也从“八水润长安”调整为“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
1999年到2003 年,李佩成倡导并主持完成国家攻关项目 “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得到科技部等部委的高度认可。专家组认为,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为再造山川秀美提供了技术储备。2003年,李佩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多年来,李佩成院士一直关注学校建设与发展。多次参加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重点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水建学院等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论证,为师生做学术报告,并向学校赠送《李佩成文集——水科学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防旱抗旱确保粮食及农村供水安全论文集》《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思维方法论——李佩成水科学研究辩证思维案例评析》等专著。
作为与母校同龄的学子,李佩成深爱母校,衷心希望母校“她的淳朴认真、刻苦求实、自强创新、面向未来,胸怀人民、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一代接一代传承和发展。”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