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一周一师】(64)任小龙:传承创新育新人

任小龙,男,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12年,主讲“农作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牵头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陕西省一流课程1门,主编科教材4部,负责运行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线课程4门, 2022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

<span class=

传承优质教学资源

主讲课程获校级优秀课程和优秀案例(教学课件),牵头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组”2020、2021年连续两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自2012年入职以来,任小龙一直承担科生《作物栽培学》课程至今,年均科教学工作量600余课时。

在教学中,他发现实验室的柜子里存有各种作物器官的精美挂,都是老一辈花了大量精力绘制的,遂下定决心要把这些“沉睡已久”的珍贵资料“搬”进教科书中。经过多方沟通,在学院和教务处大力支持下,任小龙带领课程组年轻老师,充分利用挂资源,编写《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教材并于2023年正式出版。该教材获批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做到了对老一辈珍贵教学资源的传承。

任小龙在教学方面的用心和努力,得到了老一辈教师的认可和肯定。2022年,《农作学》(第二版)主编李军教授授权任小龙为《农作学》(第三版)第一主编,负责其修订工作,任小龙组织全国30余所涉农高校的40余位主讲老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工作,目前《农作学》(第三版)新形态教材已正式出版发行;2023年,《农学概论》主编、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贾志宽教授授权任小龙为《农学概论》(第二版)第一主编,负责其修订工作,在任小龙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农学概论》(第二版)被学校立项建设,目前已完成初稿并交付出版社出版。

“我是个急性子,脑子不会绕弯子,但做事不怕麻烦,不怕受累,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特质,有幸得到了团队老师、学院和教务处的认可,目前的这些成果也都是在前辈老师们的支持和信任下,在团队成员的无私帮助下获得的,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任老师的胸怀,决定了他会走得更远。

创新双线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教育”和“双万计划”的大背景下,任小龙有强烈的意愿将专业核心课程打造成一流课程资源,在更大的平台去推广。

他牵头课程组先后建设《作物栽培学》、《农作学》、《Crop Cultivation Science》和《Science of farming System》4门在线课程并全部成功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截止目前,4门在线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分别运行了12期、10期、8期和7期,累计选课人数超过4万余人次,课程平台评分为5分(满分5分,评课1400余人次)。课程平台数据显示,课程学习者包括了来自30余所涉农高校师生、专业人员其他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社会人员,同时被多所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引用。

建成在线课程之后,任小龙带领课程团成员继续关注并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在科生《农作学》、《作物栽培学》、《作物学进展》和研究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课程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在线课程课堂讨论、课后测试、教师答疑等板块,将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进行“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及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极大地弥补了课堂教学任务重、学时短、考核单一等的不足,有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课程团队工作得到了师生认可和社会关注。

基于前期积累和后期的持续完善,任小龙主持的《作物栽培学》和《农作学》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和陕西省一流课程。其中,《作物栽培学》2019年入驻中宣部学习平台,相关视频播放超过了上百万次。

积极编写紧缺教材

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正式获批科生新专业,是全国第一个设立智慧农业专业的学校,我校也随之跟进并成功获批并在农学院开设“智慧农业”新专业。对于该专业新一届学生教学而言,教材尤为紧缺。在此情况下,任小龙受华中农业大学邀请,代表我校与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共同主编《智慧农业生产学》教材,负责其中一章内容。

新的专业涉及到很多新生的事物,新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协调多个参与单位及人员,为了在计划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编写任务,任小龙承担了大部分编写工作并做了大量的协调,最终,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稿件顺利完成并提交第一主编单位。该教材也已完成初稿并提交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纳入“101计划”。

2021年,针对校智慧农业新专业授课教材紧缺的问题,在学校的支持下,任小龙带领团队经过大量的比对分析,鉴于教材内容、质量、版次及思想政治方向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引进英国的作物生产方面的教材,该教材64万字,体量较大,加上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很多缩写、简写、方言等要准确翻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此过程中,任小龙邀请组织了校外语学院、植保学院、园艺学院、水保所等单位长期在研究和教学一线的专业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教材内容的“原汁原味”。2022年年底,该翻译教材《作物生产学》(第9版)作为校级重点规划教材正式出版发行,有力支撑了智慧农业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培育学生专业情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任小龙紧抓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任务,将“乡村振兴”、“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纳入教材。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科学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事农”的农学情怀。任小龙始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通过教学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任小龙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他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平台指导科生开展科学研究。面对刚入学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任小龙充分尊重学生研究兴趣,为学生提供众多可选择的研究方向,鼓励大家多读文献的同时早早走入田间,在实践中学习领,写论文种好地,能“上天入地”。对于二、三年级的研究生,任小龙会特别关注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以及就业的问题,“想做就做”给予充分支持,有些研究生加入助力团,有些进入农业企业实习。任小龙特别注重博士研究生全方位的教育,悉心指导科研工作、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并且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自2005年来到西农读博,2012年5月入职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团队至今,任小龙从学生到老师,始终秉承“诚朴勇毅”校训,恪守学校“民为国,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教育理念,以,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探出了一条农学专业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新路子。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