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新闻 - 祝福母校 难忘师恩

【祝福母校?难忘师恩(十六)】再回母校感触深

魏江春: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

  魏江春,地衣真菌学家,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现任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菌物学会理事,中科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常委副主任,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6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

  回顾当年的青葱岁月,魏江春感慨良多。他表示,母校是他一生最难忘怀的宝贵财富。在母校的大学时光中,恩师虞宏正、石声汉、周尧和闻洪汉都给自己了莫大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一代名师在艰苦的岁月里,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农林科教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自己的榜样。因此,自己始终牢记恩师教诲,遵循母校的优良校风,致力于从事的研究且不懈努力。

  关于人才培养,魏江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代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全球已经成为了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地球村了。学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努力突破创新。魏江春指出,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前人的经验总结,青年学子要想在学术、工作中开拓创新,就必须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果。

  走在校园里,魏江春惊喜地发现,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已经越来越完善。魏江春从心底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感到欣喜和安慰。他引用欧阳修的诗句,对母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祝愿:“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

张淑珍:永不褪色的母校情怀

  张淑珍,高级农艺师,现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劳动模范、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61年毕业西北农学院林学系。

  从母校毕业后,张淑珍放弃了到省级单位工作的机会,自愿来到商南县,扎根山区,从事南茶北移的引进推广工作。多次出省考察后,张淑珍开始萌生了引进茶树栽培技术的想法。在经过数次的失败后,她终于与上万名同事一起开辟了高山,建立了茶场。张淑珍表示,因为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在山区工作的50年里,自己一直身体力行着母校“诚朴勇毅”的校训,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奉献山区,使原本不产茶的陕西商南县,如今茶树遍山,满目青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张淑珍感慨道,母校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铺路石,母校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道理。自己永远无法忘却母校和老师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在学校建校的80周年之际,张淑珍再一次回到了母校,看到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她从内心方面洋溢起了自豪之情。在了解到母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张淑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衷心祝愿母校大展宏图,再创辉煌!祝愿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同学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詹辉:“诚朴勇毅”更接地气

  詹辉,2007年被我校和共青团陕西省委等单位评为“陕西省五四青年标兵”,2008年被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等评为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现为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团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返校之后,詹辉最大的感受就是沧海桑田。仅仅是离校毕业才七年的时间里,再次回到母校的那一刻,依然让他止不住的赞叹学校变化之大。母校对于他来说,如论是从硬件设施上,还是从布局规划上,都变得越来越合理。

  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面,詹辉发表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学校应该增加软件方面的投入,对人才培养进行分类,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本科生和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实行因材施教,增加同学们的实习工作机会和社会实践活动。

  对广大的青年学生,詹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宝贵的大学时光里,抓紧机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