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易华:为教学下“死功夫”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配合我校今年“学风建设年”工作,根据李兴旺书记指示,继去年“一周一名师”之后,党委宣传部在院系推荐人选的基础上,推出“一周一师”专栏,旨在聚焦奋斗在教学一线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并得到师生公认的一批好老师,并以此激发我校更多的教师热爱讲台、珍惜讲台、敬畏讲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校“双一流”建设步伐。

  11月8日,星期四,北校区8号教学楼8420教室。

  像往常一样,生命学院教师易华提前5分钟进入课堂,在黑板上用粉笔手绘了小麦、水稻和玉米三种作物茎的结构,接着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雨课堂”,等待同学们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后,她微笑着抬起头,慢声细语地问了一句:“都扫好了吗?”此时,上课的铃声刚好响起……

  这样的场景每周、每月年乃至每年都在易华的工作日历中再现,熟悉的课程、熟悉的教室,但不同的是一批批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青春面庞。“我很享受教学的过程,也喜欢与学生们在一起。”易华说。

尽可能做到最好

  易华16岁那年,一名远道而来的陌生人专程到家里看望曾是中学生物教师的爷爷,得知爷爷已经去世20年,中年人痛哭流涕。听客人回忆起爷爷和学生之间真挚感人的点点滴滴,给易华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带副课的老师能让学生惦记几十年,真是不容易。这件事对我后来选择做教师影响重大。”易华这样说。

  1996年,易华兰州大学毕业后考入我校攻读生态学硕士,199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主讲“植物学”“植物学实验”“生态学”“普通生物学”“生物显微技术实验”等课程。

  从教近20年来,易华始终要求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做到最好。根和茎的次生生长过程是“植物学”课程中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找不到合适的动画素材,易华就自己动手制作,从构思到制作完成用了几天时间,几经修改终于做出了满意的动画,做好的动画发给同事、学院副院长姜在民,请他提出修改建议时常常是半夜一两点,让姜在民发自内心的佩服。

  “植物学”是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内容繁杂,名词概念和知识点较多。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掌握课程内容,易华购置了单反数码相机,根据课程需要拍摄校园植物,分类整理后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至今已拍摄800余种校园植物。

  不仅是课堂教学,易华在教学改革、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也投入了极大精力。2016年5月,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联合发布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易华在生命学院率先使用,为此,她把原来按照章节制作的课件依照知识点进行拆分,同时重新编排课件中的图文,使其更适宜学生用手机浏览。讲课时通过“雨课堂”同步推送课件,让大班课坐在后排的学生能通过手机看到清晰的课件。课后学生可以随时浏览知识点,并通过“雨课堂”分享网络学习资源。

  她对教学的热爱和付出,用既是生命学院副院长又是同事的姜在民的话说,就是在教学上下“死功夫”,通过各种手段把教学内容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厚积薄发

  2016年,作为主编之一,易华完成了“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植物学》配套实验教材《植物学实验》的编写出版工作。书中近300个插图均为实物彩图,大部分由易华拍摄完成,《植物学实验》一改过去黑白手绘图贯穿实验教材的老面孔。“都是身边的常见植物,没想到居然这么美,各个细节形象的展示让植物分类的学习轻松多了。”首次使用实验教材的2016级同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植物学实验》的出版,背后是易华的倾心付出。该书2015年开始策划,此后的两年,每到花开时节,一有空闲,易华就背着双肩包,脖子上挂着相机,拿个塑料袋,按照花期在校园各个角落从不同角度拍摄植物,采集标本后进行解剖拍摄,用以积累素材。

  拍摄植物花的解剖结构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却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耐心和毅力的“细心活”,要选取合适的花,先从各个角度拍摄外观,然后用镊子把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结构一点点取下来,分别单独拍摄之后,按照其在花中着生的位置一一摆放在黑布上再次拍摄。花的结构通常很小,既要摆放美观还要能展示,摆放时要屏住呼吸,轻手轻脚,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一般拍完一种结构简单的花通常需要一两个小时,遇到结构复杂的需要更长的时间。2016年暑假,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成了“小跟班”,一个暑假跟着妈妈在办公室。易华从上班一直到忙到晚上制作标本并拍摄。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决。

  多年积累的素材以前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只有自己授课的学生受益,现在图本并茂的实验书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学习植物学,让易华发自内心的喜悦,也让她乐而不疲。

  近年来,易华参编教材12本,其中主编一本,副主编2本,两次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完成的两项国家级科创项目分别获我校首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获特等奖和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理科论坛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她本人获评2014年度校级优秀教师,三次获学校教学质量奖。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说起易华,不仅是毕业十余年的学生,还是正在就读的新生;不论是生命学院上过多门课程的学生,还是只上过几十学时的其他学院学生,都发自内心地为易华点赞。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博的2009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王家悦清楚地记得,大一下学期,他们申请以学校植物电子地图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科创项目,是易华给了他们热情地帮助和细致的指导。南北校区的每个角落、每片土地,都有易华和学生一起收集植物、辨识植物、分享学习经验和有趣的故事的足迹。电子地图数据库的建立更是凝聚了易华的汗水和努力。

  2007级生技专业学生、现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的朱仁斌说,是易华老师把我带进植物学世界并不断成长。生物专业2014级同学陈天翔说,自己本科听得最多、最感兴趣的课就是植物学,多次跟易老师一起在校园拍摄植物。听说武汉植物园招实习生,易老师第一时间联系他,让他获得了宝贵的实习机会,也让他坚定了在植物分类学专业继续深造的想法。在农学专业2017级张睿泽的眼里,易老师很细心,不会让一个同学掉队。当她发现班上两名少数民族同学作业错的多,专门找到他们,主动为他们开小灶。

  易华总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实验课担心大家找不到教室,她提前给课代表打电话讲明路线,亲自到楼梯口接;她不用上课点名的方式督促同学,而是用每节课精彩的内容和生动的讲授方式吸引东家的关注;她会与同学们唠唠家常,像父母一样叮嘱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加衣物;她更是同学们的朋友,与热爱植物的同学一起拍摄、一起跑步,还将自己养的多肉植物分享给同学们,邀请同学到家里做客,用可口的家常菜肴让同学们感受家的温暖。

  虽然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但易华冰没有放松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实验报告不合格,一遍又一遍让学生修改直至合格,学生戏称老师“有强迫症”:批改学生作业时,每个学生出错的地方都一一画出并写上正确的批注,作业发回后再统一讲解。

  有时一天连续上八节课,“虽然有时也会觉得累,但教学中的乐趣,让我很享受。”至今仍是讲师的易华无怨无悔:“不管能不能升职称,我都会认真工作,用心上课。我自己是母亲,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爱我的学生们。”易华温声细语的话虽然讲得很慢,但语气却很坚定。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