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食品报》纪念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西农大举行

《中国食品报》 2018年6月8日

  日前,以缅怀、追忆、继承院士遗志和弘扬西农精神为主题,纪念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陕西省有关代表、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的代表100余人参会。

  座谈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靖、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巡视员刘艳等先后发言;赵洪璋院士的弟子、家人、教师代表以及在校学生代表等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讲述了赵洪璋院士在教学、科研、社会调研、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点点滴滴,表达了深切缅怀、追忆赵洪璋院士之情。

  据介绍,今年是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赵洪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小麦,被誉为我国小麦育种学界的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为深切缅怀他的丰硕成果、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感悟他的科学情怀,座谈会上,还特别刊发赵洪璋院士的先进事迹和纪念文章13篇,播放了纪录片《麦济苍生》。

  据介绍,赵洪璋(1918.6.1—1994.2.7),河南淇县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西北农学院教授,曾任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等职。1955年,赵洪璋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赵洪璋院士在我国小麦育种发展中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新品种,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的四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约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为国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也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碧蚂1号”,它是我国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之一,1959年种植面积达9000万亩,创我国最高纪录,也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

  赵洪璋院士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大地作课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在座谈会指出,纪念赵洪璋院士、学习赵洪璋院士,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学习他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赵洪璋院士在50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以超前的思维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把我国小麦生产水平提到了新高度,开辟了一个新篇章,创造了小麦育种多个第一,这些已成为我国育种理论的经典,直到现在对于小麦育种科研工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兴旺强调,作为国家重点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自觉承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培养众多懂农业、爱农民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要进一步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插上科技的翅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中共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指出,西农精神是推动杨凌发展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西农秉承精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培养造就了数十万的农业科技人才,也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科学家,赵洪璋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们要不忘初心,携手推进区校融合,要牢记使命,向着农业硅谷,田园新城的目标合力奋进。

  本次座谈会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联合主办。

  原文链接:http://www.cnfood.cn/hangyexinwen125331.html

编辑:0

终审:0